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 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產出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報道。
當《大眾科學》在1999年3月發表了一篇關於布魯克海文國家實驗室的相對論重離子對撞機 (RHIC) 的文章時,我們收到了大量讀者的來信,他們對計劃中的實驗表示擔憂。 我們在七月刊的“致編輯的信”欄目中刊登了這樣一封信,一位讀者想知道實驗是否會導致微型黑洞的形成,從而吞噬我們的星球。 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的物理學家弗蘭克·維爾切克 (Frank Wilczek) 在他的回覆中駁斥了這種可能性。 但他確實暗示 RHIC 碰撞可能會產生一種被稱為奇異微子的新型物質。 這一交流引發了一系列關於 RHIC 實驗可能導致災難的報紙報道。 因此,布魯克海文實驗室主任約翰·馬伯格 (John Marburger) 要求一個物理學家團隊審查這個問題。 該小組確定,奇異微子——即使 RHIC 在不太可能的情況下創造了一個——也只會短暫存在,因此證明是無害的。
現在,新的證據應該消除對奇異微子安全性的任何剩餘疑慮。 根據將於11月27日出版的《物理評論快報》上發表的一項研究結果,各種尺寸的奇異微子都不會構成威脅。 丹麥奧胡斯大學的傑斯·馬德森 (Jes Madsen) 表明,輕奇異微子非常不穩定,而重奇異微子很難在碰撞的火球環境中形成。 至於中等尺寸的奇異微子,它們必須帶有正電荷,靜電斥力排除了它們可能像某些末日情景中提出的那樣吞噬附近帶正電的原子核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