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六世紀的查士丁尼瘟疫據拜占庭歷史學家普羅科匹厄斯記載,“是一種瘟疫,幾乎使整個人類滅絕”。
這場大流行病可能導致羅馬帝國多達一半的人口以及地中海地區數千萬人喪生,現在已知這是一場腺鼠疫的爆發。這種疾病通常以發燒開始,隨後腹股溝和腋窩腫脹,然後昏迷或譫妄,最後死亡。似乎沒有任何方法可以緩解:“在這種疾病中,沒有任何原因可以歸因於人類的理性,”普羅科匹厄斯寫道。
但週五發表在《科學進展》雜誌上的一項新研究將這場——以及羅馬帝國的其他大流行病——與氣候變化聯絡起來。具體而言,研究發現,義大利半島寒冷乾燥的天氣時期與帝國的主要瘟疫同時發生——表明氣候變化給羅馬社會帶來了壓力,導致了此類大流行病。這種巧合非常明顯,以至於“作為一名科學家,你會驚呼,‘哇’,”研究合著者卡琳·佐內維爾德說,她是德國不萊梅大學MARUM海洋環境科學中心的微體古生物學家。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有助於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研究——一項為期10年的努力的成果——表明,氣候變化會對那些不夠強大到承受其可能造成的劇變的社會產生可怕的後果,研究作者說。 這些發現與當今世界正在應對人為造成的全球變暖產生共鳴。
早於幾百年前的溫度的直接測量資料很少,因此科學家使用稱為“替代指標”的間接方法來回顧地球的氣候歷史。替代指標可以包括年輪和冰川和極地冰蓋上隨時間沉積的冰層。但是,尚無年輪研究顯示羅馬帝國時期的義大利氣候,而且大多數冰川都位於更北方的阿爾卑斯山脈,這使得它們對於確定更南方的氣候不可靠。
因此,佐內維爾德和她的同事轉向了下一個最佳記錄:來自義大利塔蘭託灣海底沉積物中稱為鞭毛藻的微生物的化石狀外殼囊腫。當海水溫度降低或升高時,古代海水中鞭毛藻的種類也隨之改變,研究人員可以根據這些物種獨特的囊腫來確定氣候變化。透過分析沉積物不同層中的化石,該團隊重建了公元前200年至公元600年間義大利南部的“古氣候”,解析度約為三年。
重建結果表明,較冷的時期——其平均溫度在幾十年內比前幾個世紀的最高溫度低多達三攝氏度——與羅馬關於重大流行病的記載相吻合:安東尼瘟疫,大約從公元165年到180年;西普里安瘟疫,大約從公元215年到266年;以及始於查士丁尼瘟疫的大流行病,從公元541年到549年左右,最終持續到公元766年。
該研究的合著者凱爾·哈珀是俄克拉荷馬大學的歷史學家,也是《羅馬的命運:氣候、疾病和一個帝國的終結》一書的作者,他說,這些大流行病並非直接源於氣溫下降,而是似乎源於氣候變化給羅馬社會帶來的破壞。這些破壞包括糧食供應下降以及老鼠、蚊子和其他害蟲的流行。“並非降溫本身不好,”他說。“而是當您經歷快速的氣候變化時,它會非常不穩定——它會取代生態系統,並使社會不穩定。”
來自其他地區的氣候替代指標記錄顯示,在那種情況下,寒冷是全球性的,可能是一系列大規模火山爆發的結果。但是,與安東尼瘟疫和西普里安瘟疫同時發生的寒冷的原因尚不清楚。這些瘟疫背後的疾病也尚不清楚。佐內維爾德說,自然的氣候振盪可能是罪魁禍首。
普林斯頓大學歷史學家約翰·霍爾頓沒有參與最新的研究,但研究了氣候變化對歷史的影響,他說,這項研究正確地指出了氣候變化與疾病爆發之間的相關性,但沒有說明它們之間存在直接關係。他還說,這是歷史學家和科學家共同努力解釋過去事件證據的一個很好的例子。“他們可以檢視彼此的工作並進行交叉檢查,”他說。“有很多驗證需要完成。”
塞思·伯納德在多倫多大學研究古代史,也沒有參與這項研究,他說,這項研究與現代應對氣候變化和疾病大流行病都有關。
但他表示,重要的是要注意,羅馬人的生活非常接近他們的糧食生產極限,這與當今許多社會不同。“當他們的經濟蓬勃發展時,他們創造了盈餘,但利潤率非常小,”伯納德說。因此,當氣候變化時,“這些利潤率的微小變化可能很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