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價監控的真實成本

美國公司既有動機也有機會以不良方式使用關於我們的資訊

以下文章經許可轉載自The Conversation,這是一個報道最新研究的線上出版物。

監控曾經是昂貴的。即使在幾年前,全天候跟蹤一個人的行蹤也需要輪班人員全身心投入這項任務。但現在不再是這樣了。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有助於確保未來能夠持續產出關於塑造我們今天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有影響力的報道。


政府可以透過部署攝像頭讀取車牌,或建立面部識別系統來跟蹤大量人群的動向。這些系統只需要少數人操作,自動收集關於人們生活的資訊,並將這些資料新增到可搜尋的資料庫中。監控變得廉價。

我研究法律中關於身份識別隱私的部分,所以我關注這一趨勢,並且對此感到擔憂。我們個人資料中維護的資料可用於決定信用就業政府福利等方面的事情。政府和公司認為他們瞭解我們什麼——無論是否準確——都對我們的實際生活具有真正的權力。

老式監控

過去,監控的高成本使得最高法院裁定政府特工不需要搜查令就可以跟蹤一個人在公共場合的行蹤,翻查她的垃圾,或飛越她的財產並從空中觀察它,這並不是什麼大問題。

收集這類資料所需的努力意味著政府只會偶爾,並且僅出於令人信服的理由才會進行監控。對於大多數美國人來說,他們日常的來來往往、喜好和厭惡、希望和夢想很少被製成表格並收集到任何中央來源中。但現在情況已經改變。

因為資訊收集現在變得如此容易,而且儲存成本低廉,所以政府收集更多資訊是有道理的。因此,在 9/11 事件之後,美國政府並沒有首先試圖找出誰可能是壞人,然後再收集他們與誰通電話的記錄,而是聯邦官員簡單地編制了一個數據庫,記錄了美國每個人都在與誰通電話,並即時更新。

線上追蹤

私營公司對我們生活的追蹤也變得容易且廉價。廣告網路系統讓資料經紀人能夠追蹤您在網路上訪問的幾乎每個頁面,並將其與個人資料關聯起來。Facebook 可以追蹤其使用者的大部分網路瀏覽行為,即使他們沒有登入。

谷歌的追蹤存在甚至更廣泛。根據最近的一項研究,Google Analytics 追蹤了近 70% 的前一百萬個網站上的使用者,而谷歌子公司 Doubleclick 則分別追蹤了近一半的前一百萬個網站上的使用者。這使得谷歌——或其子公司——能夠訪問訪問哪些網站以及何時訪問的廣泛列表。並且該公司可以將該資訊與來自人們使用谷歌地圖、Gmail 和其他谷歌服務的資料結合起來

彙編個人資料

當線上追蹤與與真實姓名和身份相關的真實世界資訊合併時,它會變得更加強大。例如,Facebook 將其資料與來自 Experian 和 Acxiom 等資料經紀人的資訊相結合,這些資料經紀人從政府記錄、零售商、金融機構、社交媒體和其他來源彙編資訊。

Acxiom 聲稱擁有關於全球 7 億消費者的資訊,並將其關於美國居民的資訊細分為 3,000 多個類別。(這個數字可能被誇大了,但即使對懷疑論者來說,這仍然是大量的資訊。)

另一家公司 The Work Number 是信用機構 Equifax 的子公司,它維護著超過三分之一美國在職人員的詳細薪資和其他工資相關資訊。零售商的會員卡是另一種資料來源——Datalogix,資料庫巨頭 Oracle 的子公司,彙總消費者購買資料,包括暗示醫療狀況或其他個人關注點的銷售資料,例如減肥藥、過敏治療和脫毛產品。

透過結合線上和線下資料,Facebook 可以向想要定位例如愛達荷州、處於異地戀並正在考慮購買小型貨車的人群的廣告商收取高價。(在 Facebook 的資料庫中有 3,100 人。)如果您想接觸對齋月感興趣且最近從海外旅行歸來的使用者,Facebook 也可以找到他們。

採取行動

今天,信用機構評估財務資料——收入和就業歷史、債務償還記錄和破產備案和喪失抵押品贖回權等公共資訊——以決定一個人的信用度。但是公司和政府機構可以分析所有這些資料,以找到他們以前沒有意識到的關聯——然後根據這些發現採取行動,有時以歧視性和社會不良的方式

例如,線上賣家可能會向來自較貧困郵政編碼的客戶收取更高的價格,因為那裡的實體店競爭較少。一家信用卡公司降低了那些曾用信用卡支付婚姻諮詢或輪胎維修服務的消費者的信用度。一家主要的有線電視公司制定了程式,以阻止信用評分較低的潛在客戶註冊,因為資料分析顯示,這些客戶的盈利能力不如其他客戶。

歐洲的法律不同,美國法律沒有賦予普通民眾檢視自己數字資料的一般權利,因此我們幾乎沒有機會糾正不準確之處。但即使資料中的一切都是準確的,仍然存在一個大問題:所有者以這種方式使用我們的資訊會將歧視編碼到自動化決策中。這意味著那些接受過婚姻諮詢的人,或者居住在貧困社群的人,在廣泛的日常交易和互動中被視為二等公民。這不是一個健康社會的良方。

社會信用體系的興起?

這一切可能會非常深入地滲透到我們的生活中,引發對侵犯隱私的擔憂。如果信用機構的評級納入申請人朋友的信用度怎麼辦?或者她的教育背景、她的汽車品牌,或者她在簡訊中是否使用全部大寫字母?美國消費者金融保護局已經啟動了一項調查,調查此類做法可能造成的危險。

中華人民共和國已開始構建金融信用機構的升級版,據一些報道,該機構將更廣泛地關注一個人的生活。在該系統中,每個公民都會有一個評分,不僅包含財務資料,還包括“從拖欠貸款到批評執政黨,從闖紅燈到未能妥善照顧父母的一切”。該評分將影響個人可以獲得的工作、她的孩子可以就讀的學校,甚至她是否可以在高階餐廳預訂

這些功能尚未實施;到目前為止,該系統更有限。西方新聞報道譴責這項計劃為極權主義。但是,值得思考的是,我們在美國正朝著什麼方向發展。

的確,值得更深入地思考所有這一切。美國公司——除非它們以對社會有益的方式進行管理或監管——既有動機也有機會以不良方式使用關於我們的資訊。我們需要討論政府制定規則來約束這種活動。畢竟,將這些決定留給那些通過出售我們的資料賺錢的人,不太可能讓我們得到我們想要的規則。

本文最初發表於The Conversation。閱讀原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