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肥胖作鬥爭的種族主義根源

為黑人女性開 減肥處方 忽視了她們 健康的障礙

基婭拉·韋爾切西

黑人和黑人女性尤其面臨著相當大的健康挑戰。與其他種族群體相比,即使在控制了吸菸、體育鍛煉或飲食變數等行為後,黑人女性的慢性心血管、炎症和代謝風險因素也被發現升高。

黑人女性也被認為是美國體重指數 (BMI) 最高的亞群體,五分之四的人被歸類為“超重”或“肥胖”。許多醫生聲稱,黑人女性的“超重”是她們健康狀況不佳的主要原因,而且通常沒有對她們進行充分的檢查或診斷。雖然已經開展了一場大規模的公共衛生運動,敦促胖人吃得對、少吃、減肥,但黑人女性一直是特別針對的目標。

這種對她們體重的過度關注並不新鮮;它反映了對黑人女性身體的種族主義汙名化。大約三個世紀前,研究種族的科學家認為,非洲女性尤其有可能達到典型歐洲人可能鄙視的體型。據說非洲男人喜歡體格健壯的女人,歐洲媒體也刊登了一些文化活動的報道,這些活動被粗略地描述為旨在將非洲女性催肥到理想的“笨重”體型的節日。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有關塑造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在 19 世紀後期許多醫學從業人員眼中,黑人女性註定要與她們的種族男性一起消亡,因為她們被認為無法控制自己的“動物本能”——飲食、飲酒和性行為。這些假設並沒有科學資料支援,而是體現了當時流行的種族科學邏輯。後來,一些醫生希望推動黑人男性改變他們的審美偏好。這些醫生聲稱,讚美黑人女性的豐滿身材,實際上是在認可她們不健康的飲食、行為和體型。

今天,體重是困擾黑人女性的主要問題的觀點建立在這些歷史性的種族主義思想之上,並且忽視了相互關聯的社會因素如何影響黑人女性的健康。它還延續了一種關於體重和健康的誤導性和有害資訊。事實上,社會決定因素已被證明比 BMI健康行為對健康更重要。

醫生經常告訴胖人,透過飲食控制來減肥是解決他們健康問題的方案。但許多研究表明,與體重相關的汙名,而不是體重本身,是一些被歸咎於肥胖的不良健康後果的原因,包括死亡風險增加。無論收入如何,黑人女性除了性別歧視和種族歧視外,還一直遭受體重歧視。從工作場所歧視和餐廳服務不周到,到網上粗魯或物化他人的評論,這些生活經歷的壓力會導致更高的慢性精神和身體疾病發生率,如心臟病、糖尿病、抑鬱症和焦慮症。

2018 年,心理學家、社會學家和行為科學家在BMC Medicine雜誌上合著的一篇觀點文章認為,對胖人的偏見實際上是所謂的肥胖流行的更大驅動因素,而不是肥胖本身。《心理科學》雜誌 2015 年的一項研究(這是支援這一論點的眾多研究之一)發現,報告經歷過體重歧視的人的死亡風險增加了 60%,這與 BMI 無關(因此與體型無關)。解釋這種關係的潛在機制可能反映了慢性社會壓力的直接和間接影響。

此外,居住在種族隔離、高貧困地區也會增加黑人女性的疾病風險。低收入黑人社群通常受到飲用水短缺以及更高水平的環境毒素和空氣汙染的不成比例的影響。這些因素增加了呼吸系統疾病(如哮喘和肺病)的風險。它們還會增加感染 COVID-19 後出現嚴重併發症的機會。

此外,這些社群通常快餐連鎖店過剩,而提供更有營養食物選擇的雜貨店卻很少。食物無保障是指缺乏獲得安全、經濟實惠和營養食品的途徑,它與慢性疾病密切相關,與 BMI 無關。

簡單地將黑人女性的健康狀況歸咎於“肥胖”忽視了這些至關重要的社會歷史因素。它還會導致一種早已被證明無效的處方:減肥。儘管公共衛生機構、美國估計每年約 700 億美元的私人減肥產業以及令人震驚的身體不滿程度施加了無情的壓力,但大多數嘗試減肥的人都無法長期保持體重減輕,也無法改善健康狀況。這種以體重為中心的模式未能產生更苗條或更健康的身體,但卻成功地助長了體重汙名。

糖尿病或心臟病等慢性疾病被錯誤地貼上“生活方式”疾病的標籤,而行為並非核心問題。艱難的生活環境會導致疾病。換句話說,黑人女性生病的主要原因不是因為她們吃錯了東西,而是因為她們的生活通常壓力很大,而且她們的社群通常受到汙染。

改善健康的最有效和最符合道德的方法應該旨在改變黑人女性的生活條件:解決種族主義、性別歧視和體重歧視,併為個人創造蓬勃發展的機會。

薩布麗娜·斯特林斯是加州大學歐文分校的社會學副教授,《恐懼黑人身體:脂肪恐懼症的種族起源》(紐約大學出版社,2019 年)的作者。

更多作者:薩布麗娜·斯特林斯

林多·培根(原名琳達)是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的副營養學家。他們是《健康至上:關於您體重的驚人真相》(BenBella,2010 年)和《激進歸屬感》(BenBella,2020 年)的作者,也是《尊重身體》(BenBella,2014 年)的合著者。

更多作者:林多·培根
大眾科學雜誌第 323 卷第 1 期本文最初以“與肥胖作鬥爭的種族主義根源”為標題發表於 《大眾科學雜誌》 第 323 卷第 1 期 (), p. 26
doi:10.1038/scientificamerican0720-2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