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魯電子郵件的心理代價

研究揭示了工作中不禮貌的電子溝通使你情緒低落的微妙方式

actor reading an email

想象一下,在星期一早上醒來,你的收件箱裡有一封完全用大寫字母寫的電子郵件——這封電子郵件比你手中的咖啡更能讓你清醒:“這是個玩笑嗎???你在開玩笑吧?!” 你的同事只是用大寫鎖定鍵和感嘆號,就做了相當於在辦公室裡對你大喊大叫的事情。然而,如今這種遭遇幾乎司空見慣。無論它們是以全大寫、感嘆號、沉默還是諷刺的形式出現,粗魯的電子郵件都在增加。

對於一個文明社會來說,我們並非總是那麼文明。事實上,粗魯是一個普遍存在的問題。在2002年一份關於一項針對2013名成年人的大型代表性樣本的研究報告中,88%的公眾表示他們每天都會遇到粗魯和不尊重他人的人。工作場所也無法倖免。隨著電子通訊量的猛增,“惡劣電子郵件”的問題正變得不容忽視。事實上,在2009年的一項研究中,超過90%的專業人士表示,他們曾在工作中經歷過不尊重的電子郵件交流。

電子通訊是高效的,但它也是疏遠的和脫節的。在面對面的互動中,人們通常意識到彼此對禮貌和得體的期望。然而,坐在電腦螢幕前,對得體的需求消失了。沒有人會想到在面對面時忽略問題或粗魯地回應。然而,透過電子郵件,個人可以自由地避免請求或以不敏感的語氣回覆。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事業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關於塑造我們今天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並且成為這種不禮貌行為的接受者可能會產生持久的影響。研究表明,在工作中處理粗魯的電子郵件會產生持續的壓力,並對接受者的健康造成損害。在一個模擬工作實驗中,收到老闆發來的此類資訊的參與者比對照組經歷了更多的負面情緒,發現更難專注於工作任務,並且回答正確的問題更少。與電子郵件粗魯相關的壓力也可能蔓延到家庭生活。一項在五個工作日內每天兩次調查員工的日記研究發現,當員工在工作日收到不禮貌的資訊時,他們更有可能在晚上和第二天早上報告更多的壓力症狀。

就像在辦公室感染的普通感冒一樣,這種影響迅速蔓延到我們最親近的人。事實上,工人的愛人可能會承受電子郵件粗魯造成的壓力的衝擊:一項針對雙職工夫婦的調查研究表明,員工在週末將這種壓力傳遞給了他們的伴侶。結果,這些伴侶——電子郵件不文明行為的不知情受害者——報告說,在接下來的一週裡,他們對自己的工作投入減少。一條構造不良的訊息可能會產生連鎖反應,將壓力訊號從一個接收者傳遞到下一個接收者。

但不僅僅是貶損或居高臨下的言論會造成壓力。另一個罪魁禍首是一種更微妙的攻擊形式:迴避。與內容包含侮辱的主動電子郵件粗魯不同,被動電子郵件粗魯發生在某人不回覆請求時,實際上是給他人“沉默的待遇”。

在一項關於電子郵件粗魯本質的研究中,我們調查了美國233人關於他們在工作中收到此類資訊的經歷。收集的資料支援了不禮貌電子郵件的兩種不同形式的觀點:主動粗魯在經驗上與被動粗魯是可區分的。作為研究的一部分,我們要求參與者上傳或描述他們最近經歷的粗魯電子郵件遭遇,並報告他們對此的反應。根據交流的內容/描述,我們將其歸類為表現出主動或被動的不文明行為。有趣的是,參與者認為主動粗魯帶有情緒色彩,而他們報告說對被動粗魯存在很大的歧義和不確定性。貶損的言論——即主動粗魯——可能會因為其冒犯性而讓人激動。相比之下,“沉默的待遇”——即被動粗魯——會讓人們懸而未決,並在不確定性中掙扎。

隨著遠端工作的興起,電子郵件粗魯更值得關注。在即時視訊會議中對著攝像頭微笑的負擔可能令人難以承受,但求助於電子郵件並不能讓我們擺脫壓力。電子通訊的使用已經打開了閘門,使不文明行為在工作場所和我們的收件箱中滋生。你老闆發來的那條粗魯的訊息被安全地儲存起來了,如果你想重新檢視它的話。你向同事索取資訊的請求可能仍然沒有得到答覆,無論你檢查電子郵件多少次。

為了減輕這種壓力,管理者需要對電子郵件通訊設定明確合理的期望。在可能的情況下,組織應為員工創造有意義的機會,以建立有效的工作關係。這樣,當人們起草電子郵件時,他們會將收件人視為平易近人的人,而不是他們可以貶低甚至選擇忽略的抽象地址。

對於員工來說,一種有效的應對方法是透過心理脫離。最好的選擇是在下班後從工作中抽身出來。在休息時間享受家庭晚餐或與朋友共度時光,而不是反覆思考工作郵件。對於那些在家工作的人來說,這種精神上的分離變得更加重要。

無論你的壓力水平如何,都要記住網路禮儀的規則。你如何做到這一點?花一些時間來撰寫你的電子郵件。確認你已收到請求。重新閱讀你的資訊,檢查是否有潛在的考慮不周的表達。如果你太忙,請告知你的同事你會在合理的時間範圍內回覆他們。簡而言之,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也許關掉大寫鎖定鍵。

Are you a scientist who specializes in neuroscience, cognitive science, or psychology? And have you read a recent peer-reviewed paper that you would like to write about? Please send suggestions to Mind Matters editor Gareth Cook. Gareth, a Pulitzer prize-winning journalist, is the series editor of Best American Infographics and can be reached at garethideas AT gmail.com or Twitter 

@garethideas.

Zhenyu Yuan is an assistant professor of management at the 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Chicago. Follow him on Twitter @yuanzioob.

More by Zhenyu Yuan

YoungAh Park is an associated professor in the School of Labor and Employment Relations at the 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

More by YoungAh Park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