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體現美國夢的諸多價值觀中,最受珍視的莫過於堅韌的個人主義。“單槍匹馬”的心態是各種不可或缺的美國象徵的特點,包括 1776 年勇敢的革命者、廣闊牧場上孤獨的牛仔,以及最近電視廣告中那個皺著眉頭開著皮卡車的司機,廣告宣稱他正處於“知道如何把事情做好”的年紀(這個廣告是為偉哥做的)。反潮流,單飛,做自己的事情,做一個特立獨行者:這些格言都體現了美國文化對拋棄“我們”而贊成“我”的讚許態度。
這種對個人主義的崇拜隱含著一個假設,那就是找到自我,掌控自己命運的最佳方式是依靠自己。這種觀點認為,沒有人比拋棄群體思維的束縛、獨自闖蕩的人更勇敢或更有力量。因此,人們痴迷於那個大學輟學並開始一場技術革命的打破傳統的 CEO 的故事。
但儘管存在這種傳統觀念,社會心理學的進步對自由奔放的個人行為至高無上的地位提出了質疑。一篇最近發表的文章反而表明,人們最大的力量源泉可能不在於他們不受約束的自主感,而在於他們的歸屬感和對自己社群的自豪感,這被稱為群體認同。(班級戒指、國旗、大學運動衫——這些都是群體認同感強烈的人的標誌。)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訂閱我們的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來支援我們。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有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有影響力的故事。
研究人員研究了群體認同對一種被稱為感知個人控制的因素的影響——即人們感覺自己對生活擁有多少力量和影響力。這很重要,因為它能幫助人們從挫折中恢復過來。他們不是舉手投降並承認失敗,而是能夠更好地應對挑戰,這最終會增加他們的幸福感和福祉。
研究人員預測,群體認同不僅不會使人們變得軟弱無力,反而可以增強人們的感知個人控制感。作為該假設的初步檢驗,他們轉向了
世界價值觀調查——一項涉及 47 個國家 62,000 人的大型專案。研究人員注意到,人們對不同群體(他們的當地社群、他們的國家和整個人類)的認同感越強,他們感覺自己對生活的掌控感就越強。此外,感知控制也對人們的整體幸福感產生了積極影響。
為了進一步研究這個想法,研究人員進行了一項研究,他們詢問了普通美國公民在 2012 年總統選舉前後,他們對自己的政黨(共和黨或民主黨)的認同程度。同樣,那些認同自己政黨的人擁有更高的感知控制和生活滿意度——即使在他們的候選人輸掉選舉之後也是如此。
但這些研究只是相關的,很難確定因果關係。因此,實驗人員進行了另一項實驗,以幫助確定因果途徑。為此,他們使用了一種微妙的心理工具,旨在暫時改變人們的群體認同感。實驗人員將美國人隨機分配到兩種情況之一:高認同和低認同。在前者情況下,他們被問到一系列問題,這些問題很容易讓他們不同意關於自己國家的負面陳述(例如,“我感覺與美國沒有任何聯絡”),並且同意積極的陳述(例如,“總的來說,我喜歡住在美國。”)。相比之下,在後者情況下,他們被問到的問題很容易讓他們同意關於自己國家的負面陳述(“我對美國有些事情不喜歡”),並且不同意積極的陳述(“我非常認同美國”)。
實驗人員認為,回答這些問題會導致人們的國家認同感發生暫時性的變化。果然,那些處於“高認同”狀態的人表示,他們比那些處於“低認同”狀態的人更以自己是美國人而自豪。此外,認同自己是美國人的程度越高,他們就越覺得對自己的生活有掌控感。
但最重要的發現出現在實驗人員要求參與者寫下他們感到完全無能為力的經歷時。這種寫作練習可能會導致暫時性的負面情緒。確實,“低認同”狀態的人表現出與抑鬱症相符的各種負面情緒。另一方面,“高認同”狀態的人在情緒上沒有明顯的下降。他們的民族自豪感增強了他們感知到的個人控制感,反過來,這又緩衝了他們的沮喪情緒。
總而言之,這項研究表明,屬於一個群體——無論是你的家庭、你的工作場所、你的宗教組織還是你的國家——都能幫助你應對生活中的挑戰。這與美國文化中普遍存在的觀念背道而馳,即找到自己的最佳方式是獨自闖蕩。具有諷刺意味的是,你越是把自己投入到群體中,你就會感到越多的個人控制感。正如研究人員所寫,這些發現突顯了“群體不僅可以幫助人們,還可以幫助人們自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