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知之明的利與弊

我們欣賞別人的這種品質——但我們並不總是喜歡它如何反映在我們自己身上

諾埃爾·亨德里克森 Getty Images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自知之明通常被認為是一種美德。當你在聚會上閒聊時,知道你的故事是否變得無聊或者你是否說話太大聲是有幫助的。然而,意識到我們給別人的印象可能不如它對其他人那麼有益。

在兩項研究中,多倫多大學密西沙加分校的心理學家埃rika Carlson讓人們參與與陌生人的簡短對話或與熟人的多次會面。每次互動後,參與者互相評價對方的自知之明水平以及他們關係的總體質量。在另外兩項涉及密友和浪漫伴侶的研究中,個人完成了調查,評價了他們朋友或伴侶的自知之明以及他們自我感知的關係質量。所有四項研究都發表在2016年8月的《人格與社會心理學雜誌》上。

瞭解別人如何看待我們通常是一把雙刃劍。總的來說,對話夥伴通常更喜歡那些更瞭解自己給別人留下什麼印象的人——包括缺點和優點——而有自知之明的人自己卻有相反的反應,當他們看到的自身反映不討人喜歡時,他們會不太喜歡別人。這些發現與過去的研究所吻合,過去的研究所表明,人們更喜歡理想化的自己,而感知到別人發現了我們的缺點可能會讓人反感。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業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業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卡爾森說:“有一種普遍的直覺,即瞭解別人如何看待你是件好事,”她補充說,“我們驚訝地發現情況並非總是如此。自我認知似乎真的更有利於我們周圍的人”,而不是我們自己。它使我們能夠根據他人的反饋調整自己的行為,但不一定使人際關係更容易處理。

自知之明對外部有益的一個例外可能是在短期戀愛關係中。在對浪漫伴侶的研究中,卡爾森比較了平均在一起兩年的情侶與在一起幾十年的情侶的調查答覆。與其他人際關係對不同,短期戀人並沒有因為他們的伴侶更有自知之明而認為他們的關係更好。然而,在一起幾十年的夫婦卻這樣認為:那些擁有自知之明伴侶的人報告了更高質量的關係。洛約拉瑪麗蒙特大學的實驗心理學家諾拉·墨菲說,這些研究“說明了情境確實很重要”,她沒有參與這項研究。

雖然我們可能在短期內不重視有自知之明的約會物件,但從長遠來看,它可能決定一段關係的成敗。“在浪漫伴侶中,一開始戴著玫瑰色眼鏡通常更可取,”卡爾森說。“然後情況會發生轉變。”從長遠來看,你希望因為你的本來面目而受到讚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