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來,許多教育工作者一直倡導“無錯學習”,建議教師(和學生)創造不允許錯誤的學習條件。 例如,課堂教師可能會反覆訓練學生做同一個乘法題,在第一次和第二次呈現問題之間幾乎沒有延遲,以確保學生每次都能得到正確的答案。
這種想法是,犯錯的學生會記住錯誤,並且不會學習正確的資訊(或者會更慢地學習,如果他們能學會的話)。 最近的研究表明,這種擔憂是 misplaced(用詞不當的)。 如果安排的條件是讓學生必須犯錯,那麼他們實際上學得更好。 具體來說,如果人們接受的測試非常具有挑戰性,以至於他們註定會失敗,那麼他們會記得更好、更久。 這種現象在教育方面有明顯的應用,但這項技術可能對任何試圖吸收任何型別新材料的人都有用。
先測試,後學習
這種效果的證據來自心理學家 Nate Kornell、Matthew Hays 和 Robert Bjork(當時在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一項新研究,該研究表明,嘗試並未能檢索答案確實有助於學習。 正如研究人員在 2009 年 7 月的《實驗心理學雜誌:學習、記憶和認知》上報告的那樣,在收到正確答案之前,嘗試回答測試題目的學生比僅僅學習資訊的學生記得更好。
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事業 訂閱。 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在其中一項實驗中,學生被要求學習“弱關聯”的詞對——鬆散相關的詞,例如 star-night 或 factory-plant。 這些關聯是弱的,因為當學生被給出第一個詞並被要求生成一個關聯詞時,他們只有 5% 的機率想出目標詞。 參加預測試的學生被給出每對詞的第一個詞(star-???),並被告知嘗試產生他們稍後必須記住的第二個詞。 他們有八秒鐘的時間這樣做。 當然,幾乎根據定義,在機率不利於他們的情況下,他們幾乎總是無法想到正確的答案——在 star-??? 的情況下,他們可能會說“bright”或“sun”。 在他們嘗試之後,他們被給出了目標詞對(star-night),並允許學習該詞對五秒鐘。 另一組學生有 13 秒的時間來學習每對詞。 因此,在這兩種情況下,學生學習每對詞的總時間為 13 秒。
研究小組發現,當學生在看到答案之前先嚐試猜測答案時,他們對詞對的記憶效果要好得多。 在某種程度上,這種預測試效果是違反直覺的:學習一對詞 13 秒不如學習該詞對 5 秒有效(如果這 5 秒的學習是在 8 秒的嘗試猜測答案之後進行的)。 但是,當學生在學習後立即以及在平均延遲 38 小時後進行測試時,預測試效果產生了大約 10% 的更好回憶率。
記憶力提升
使用詞對是心理學家最喜歡的策略,但它似乎與真實的課堂測試相去甚遠。 在《實驗心理學雜誌:應用》的一篇論文中,心理學家 Lindsey E. Richland、Kornell 和 Liche Sean Kao 研究了相同的現象,但他們使用了更具教育意義的材料:Oliver Sacks 的著作《火星上的人類學家》(Vintage,1996 年)中關於視覺的文章,該文章通常在大學課堂中使用。 一些學生被要求閱讀這篇文章併為關於它的測試做準備。 其他學生接受了預測試:他們在閱讀段落之前被問及有關段落的問題,例如,“大腦損傷引起的完全色盲叫什麼?”
在閱讀段落之前提出這些問題顯然會將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在關鍵概念上。 心理學家使用了幾種方法來控制這種“注意力方向”問題。 沒有參加預測試而閱讀文章的學生獲得了額外的學習時間,否則學生的注意力會以幾種方式之一集中在關鍵段落上:透過將關鍵部分設定為斜體,或透過將將被測試的關鍵術語設定為粗體,或透過策略組合。 然而,在所有實驗中,研究人員都發現讓學生首先猜測答案是有優勢的。 這種效果與之前的一組實驗中的效果大致相同,約為 10%。
作者們注意表明,預測試帶來的有益效果並非僅僅來自在閱讀文章之前看過測試題,而是來自嘗試回答問題。 在他們在論文中描述的其中一項實驗中,除了預測試組和延時學習組之外,他們還研究了第三組學生。 在測試之前,這個新組被要求仔細研究測試題,嘗試記住這些問題,然後將它們寫在一張紙上——表面上是為了讓他們以後可以測試其他學生閱讀材料。 這些記憶問題的學生在最終測試中的表現也優於沒有看到測試題而學習文章的小組,但他們沒有嘗試在閱讀文章之前回答測試題的學生表現得那麼好。
換句話說,預測試帶來的學習提升似乎確實來自於嘗試回答問題以及隨後未能呼叫資訊。 研究人員甚至認為,記憶組的記憶力增強可能是學生在心理上嘗試回答問題的結果,即使他們沒有被指示這樣做。
有用的技巧
這項新工作可以被視為“測試效應”的延伸,“測試效應”是一種公認的心理學現象,即對學生進行先前學習過的材料的測試會導致他們比繼續學習更好地記住這些材料。 例如,我們其中一位作者(Roediger)和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的 Jeffrey D. Karpicke 在 2006 年進行的一項研究表明,參加記憶測試可以提高後來的記憶力。 在兩個實驗中,學生首先學習散文段落。 然後,一組學生進行了一次或三次即時自由回憶測試,沒有反饋,而另一組學生像接受測試的學生一樣,重新學習了相同次數的材料。 在後來的測試中,在兩天和一週後,各組之間存在顯著差異——接受測試的學生記住了大約 60% 的材料,而重新學習的學生只記住了大約 40% 的材料。 測試作為一種學習策略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現在 Kornell 及其同事的新論文為這個想法增加了學習之前進行測試也可以提高後來的回憶率這一事實。
雖然研究人員尚不清楚造成測試效應的神經機制,但這項工作的意義是顯而易見的——教師不應以“無錯學習”為目標,而應挑戰他們的學生在學習材料之前嘗試回答有關學科的問題(這種策略註定會產生許多錯誤)。 即使課堂上沒有采用這種策略,學生也可以自己使用它來提高學習效果。 檢視每章教科書末尾的問題,並在閱讀本章之前嘗試回答它們。 如果沒有問題,請將章節標題轉換為問題。 例如,如果標題是“巴甫洛夫條件反射”,請問自己,“什麼是巴甫洛夫條件反射?” 然後閱讀本章並在閱讀時回答問題。 當本章結束後,回到問題並再次嘗試回答它們。 對於您遺漏的任何內容,重新學習該章節部分。 然後等待幾天,再次嘗試回答問題(在需要時重新學習)。 在整個課程中堅持這種練習,您將以持久的方式學習這些材料——即使在您離開課程很久之後,您也能夠檢索到它。
當然,這些是適用於任何型別材料的通用策略,而不僅僅是教科書。 透過挑戰自己檢索或生成答案,我們可以提高我們的回憶率。 下次您求助於 Google 尋求答案時,請記住這一點。 您可能需要給自己更多的時間來自己想出答案。 請記住,即使您在自測學習過程中答錯了問題,這個過程仍然有用,實際上比僅僅單獨學習更有用。 答錯問題是學習的好方法——只要您在之後不久收到正確的答案即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