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最深海域潛伏著的奇異生物可能看起來非常原始,彷彿它們與海洋本身一樣古老。但事實是,這些魚類和其他動物花費了數億年的時間才適應深海的壓力、寒冷和黑暗,而最近的一項研究有助於確定脊椎動物進入這個墨黑領域的具體時間。深海化石的稀有性先前使古生物學家對古代深海生命只有零星的瞭解。現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中描述的飢餓魚類留下的化石覓食痕跡表明,早在 1.3 億年前,它們就已經在深海中游弋。
這些確鑿的化石是在十年前於義大利的帕隆比尼頁岩地層中首次發現的,該地層曾經位於白堊紀海洋表面以下約 6,500 英尺處。這些化石並沒有儲存古代魚類本身,而是記錄了它們的行為:魚類在海底沉積物中留下了各種坑窪、刮痕和彎曲的痕跡。
起初沒有人知道這些標記是什麼。“花了 10 多年才意識到這些遺蹟化石的真正性質,”熱那亞大學的古生物學家安德烈亞·鮑孔說。但在他觀察到現代地中海魚類創造出類似結構後,他說,“我恍然大悟。” 透過研究活魚的行為,鮑孔和他的同事們確定了可能創造古代標記的生物。例如,坑窪似乎是由能夠向沉積物噴射水流以暴露隱藏獵物的魚類造成的。獨特的雙瓣刮痕是由魚類用嘴在底部覓食蠕蟲造成的,而 S 形軌跡是由魚類在海底上方遊動時來回擺動尾巴造成的。研究結果表明,早在早白堊世時期,就有幾種魚類生活在深水中並捕食柔軟的獵物——這比之前深海脊椎動物的化石證據表明的時間早了 3700 萬年。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有助於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能夠繼續流傳下去。
埃默裡大學古生物學家安東尼·馬丁說:“這項研究是遺蹟化石如何填補我們理解中巨大空白的一個極好例子”,他沒有參與這項工作。
這個更新的時間線也暗示了為什麼魚類會適應如此極端的海洋環境——鮑孔說,它們可能是追逐蠕蟲狀的無脊椎動物獵物。這些無脊椎動物的傳播是由於海洋深處可用營養物質的變化。俄克拉荷馬大學的海洋生物學家伊麗莎白·米勒解釋說,深海魚類是食肉動物,她沒有參與這項工作。因此,“如果沒有其他食物可吃[除了]互相吞食之外,很難想象魚類如何在深海中生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