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腦之外的心理學

科學家們透過測量心臟的跳動發現了什麼

長期以來,大腦一直享有作為心理學中最受青睞的身體器官的特權地位。當然,這並不令人驚訝,因為大腦幾乎例項化了所有的心理活動,從理解語言,到了解火是危險的,到回憶起幼兒園老師的名字,到對水果和蔬菜進行分類,再到預測未來。在心理學中論證大腦的重要性,就像在經濟學中論證金錢的重要性一樣。

然而,更令人驚訝的是,整個身體在心理學中的作用,以及身體內部和外部的各個部分影響和調節情感和社會生活中最親密活動的能力。例如,胃的胃活動與人們體驗快樂和厭惡等感受的強烈程度相對應。手對溫度和質地不同的物體的操作會影響人們對他人“溫暖”或“粗糙”的判斷。卵巢和睪丸產生的孕酮和睪酮會影響從金融風險承擔到購物偏好等各種行為。

心理學對身體影響思維的認識與最近對心臟在我們的社會心理學中的作用的關注相一致。事實證明,心臟不僅對生存至關重要,而且對人們如何相互聯絡也很重要。特別是,心率變異性 (HRV),即心臟節拍之間間隔的變化,在從決策、調節情緒、應對壓力甚至學術參與等社會行為中起著關鍵作用。降低的 HRV 似乎與抑鬱症自閉症有關,並且可能與刻意思考資訊有關。另一方面,增加的 HRV 與更高的社交技能相關,例如識別他人的情緒,並幫助人們應對社會壓力情境,例如考慮發表公開演講被其他種族的人評估。這一系列不同的發現反映了臨床心理學、神經科學、社會心理學和發展心理學領域對研究心臟在社會生活中的作用日益濃厚的興趣。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關於當今塑造我們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該領域的一個關鍵時刻出現在 1995 年,當時目前在伊利諾伊大學芝加哥分校擔任精神病學教授的 Stephen Porges 提出了多迷走神經理論,該理論強調了心臟在社會行為中的作用。該理論指出,迷走神經(一種可能僅在哺乳動物中發現的神經)為心臟提供輸入,以指導諸如與他人建立關係以及與他人脫離關係等複雜行為。多迷走神經理論的一個顯著特點是它重視的不是心率本身,而是心率的變異性,這種變異性以前被認為是無趣的變數或僅僅是噪音。

自 1995 年以來,湧現出廣泛的研究來支援多迷走神經理論,並證明了心臟在社會功能中的重要性。2001 年,Porges 及其同事監測了嬰兒在與實驗者進行社互動動(對著他們咕咕叫、說話和微笑)以及遇到實驗者只是對他們做出靜止的表情——一個凍結的表情——時的情況。嬰兒的 HRV 不僅在社互動動期間增加,而且 HRV 的增加預示著這種互動期間的積極參與(嬰兒的更高注意力和積極參與)。在成年人中,HRV 似乎也與在社互動動中成功調節情緒、性格外向和總體積極情緒有關。

最近的一些研究結果也集中在心率變異性在適應性社會功能中的作用。北卡羅來納大學的心理學家Bethany Kok 和 Barbara Frederickson進行的一項研究要求 52 名成年人報告他們在為期九周的時間裡,每天經歷快樂、敬畏和感恩等積極情緒的頻率,以及他們在社互動動中的社會聯絡感。研究人員還透過在兩分鐘的正常呼吸期間測量心率來測量了每個人在研究開始和結束時的 HRV。研究開始時的 HRV 預測了人們在整個九周的時間裡形成積極情緒和社交聯絡體驗的速度。此外,社交聯絡的體驗預測了研究結束時 HRV 的增加,這表明了心率與擁有令人滿意的社交體驗之間的相互關係。

 

雖然高心率變異性似乎對人們的情緒狀態及其適應社會環境的能力有很大程度的積極影響,但故事可能很快會變得更加複雜。例如,在未發表的研究中,哈佛大學的Katrina Koslov和 Wendy Berry Mendes 最近發現,人們改變 HRV(在某種意義上調節 HRV)的能力可以預測他們的社交技能。在三項研究中,Koslov 和 Mendes 測量了人們在追蹤計算機螢幕上形狀位置的任務中(與任何社交無關)改變 HRV 的能力,並證明了人們在此任務中改變 HRV 的能力隨後預測了他們準確判斷他人情緒的能力以及他們對社會反饋的敏感性(他們對積極反饋的積極反應程度和對消極反饋的消極反應程度)。這些發現表明,雖然休息時的高 HRV 可能有利於社交參與,但調節 HRV 的能力也有助於提高社會敏感性。

從奧維德到史提夫·汪達的作家都曾使用心臟作為方便的隱喻來表達對他人情感的反應。然而,新興的研究表明,這種隱喻過於簡單化。心臟與我們如何對待和評價他人、如何應對社會壓力以及如何管理情緒有著複雜的互動,並且研究才剛剛開始探索心血管過程與社會生活之間的關係。儘管哲學家布萊斯·帕斯卡指出,“心臟有理性無法理解的理由”,但很明顯,心理學研究正在開始揭示這個謎團。

 

您是科學家嗎?您最近是否閱讀過一篇您想撰寫評論的同行評審論文?那麼請聯絡“思想問題”的聯合編輯 Gareth Cook,他是《波士頓環球報》的普利策獎得主記者,他在那裡編輯週日觀點版塊。他的聯絡方式是 garethideas AT gmail.com

 

Adam Waytz is an Assistant Professor of Management and Organizations at Northwestern University's Kellogg School of Management. His research uses methods from social psychology and cognitive neuroscience to study the causes and consequences of perceiving mental states in other agents and to investigate processes related to social connection, meaning-making, morality and ethics. Professor Waytz's research has been published in leading journals such as Psychological Scienc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and Psychological Review. In recognition of his work, Professor Waytz received the 2008 Theoretical Innovation Award from the Society for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Professor Waytz received his BA in Psychology from Columbia University, his PhD in social psychology from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and received a National Service Research Award from the 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to complete a post-doctoral fellowship at Harvard University.

More by Adam Waytz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