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喜歡談論的話題背後的神經科學

為什麼人們如此熱衷於談論自己?

人類是社會性動物。我們花費大量清醒時間與他人交流,而對話的可能性似乎是無窮無盡的——我們可以制定計劃和開玩笑;回憶過去和憧憬未來;分享想法和傳播資訊。這種與幾乎任何人就幾乎任何事情進行交流的能力,在我們物種不僅能夠生存,而且能夠蓬勃發展的能力中發揮了核心作用

你如何選擇使用這種極其強大的工具——交流?你的對話是通往新思想和新體驗的門戶嗎?它們是解決疾病和饑荒問題的工具嗎?

還是你只是喜歡談論自己?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能夠擁有未來。


如果你和大多數人一樣,你自己的想法和經歷可能就是你最喜歡的話題。平均而言,人們在60%的對話中談論自己——而當透過 Twitter 或 Facebook 等社交媒體平臺進行交流時,這個數字會躍升至80%

為什麼,在一個充滿待發現、開發和討論的想法的世界裡,人們卻將大部分時間用於談論自己?最近的研究提出了一個簡單的解釋:因為它感覺良好

為了研究自我表露是否具有內在獎勵的可能性,哈佛大學社會認知和情感神經科學實驗室的研究人員利用了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這種研究工具透過跟蹤血流量的變化來突出顯示各個神經區域的相對活動水平;透過將 fMRI 輸出與行為資料配對,研究人員可以深入瞭解行為與神經活動之間的關係。在本例中,他們感興趣的是談論自己是否會與大腦中與動機和獎勵相關的區域的神經活動增加相對應。

在最初的 fMRI 實驗中,研究人員要求 195 名參與者討論他們自己的觀點和性格特徵以及他人的觀點和特徵,然後尋找以自我為中心和以他人為中心的回答之間神經啟用的差異。由於相同的參與者討論了與自己和他人的相同主題,研究人員能夠使用結果資料直接比較自我表露期間的神經啟用與以他人為中心的交流期間的啟用。

三個神經區域脫穎而出。不出所料,並且與之前的研究一致,自我表露導致內側前額葉皮層(MPFC)區域的啟用水平相對較高,這些區域通常與自我相關的思考有關。然而,該實驗確定的其餘兩個區域以前從未與思考自我聯絡起來:伏隔核(NAcc)和腹側被蓋區(VTA),它們都是中腦邊緣多巴胺系統的一部分。

這些新近牽涉到的大腦區域通常與獎勵相關,並且與諸如可卡因美食等刺激相關的愉悅感和動機狀態有關。在討論自我時該系統的啟用表明,自我表露可能像其他更傳統上被認可的刺激一樣,本質上是令人愉悅的——並且人們可能有動機比其他話題更多地談論自己(無論這些非自我話題多麼有趣或重要)。

然而,這個實驗至少留下了一個未解答的問題。儘管參與者正在透露關於他們自己的資訊,但尚不清楚是否有人在關注;他們本質上是在說話,而不知道誰(如果有的話)在另一端。因此,表面上由自我表露產生的與獎勵和動機相關的神經反應可能是由表露行為——向他人透露關於自我的資訊——產生的,但它們也可能是更普遍地關注自我的結果——無論是否有人在聽。

為了區分這兩種可能性,研究人員進行了後續實驗。在這個實驗中,參與者被要求帶上他們選擇的朋友或親戚到實驗室;這些同伴被要求在隔壁房間等待,而參與者在 fMRI 機器中回答問題。與第一個研究一樣,參與者回答了關於他們自己或他人的觀點和態度的問卷;與第一個研究不同的是,這些參與者被明確告知他們的回答是“共享”還是“私密”;共享的回答會即時傳遞給每位參與者的同伴,而私密的回答永遠不會被任何人看到,包括研究人員。

在這項研究中,回答關於自我的問題總是比回答關於他人的問題產生更大的與動機和獎勵相關的神經區域(即 NAcc、VTA)的啟用,並且公開回答問題總是比私下回答問題產生更大的這些區域的啟用。重要的是,這些影響是累加的;談論自己和與他人交談都與獎勵有關,並且兩者都做比單獨做任何一個都產生更大的獎勵相關神經區域的啟用。

這些結果表明,自我表露——向他人透露個人資訊——在與動機和獎勵相關的神經區域產生最高水平的啟用,但是內省——在沒有聽眾的情況下思考或談論自己——也在這些區域產生明顯的神經活動激增。談論自己本質上是令人愉悅的,即使沒有人傾聽。

談論自己與交流的適應性功能並不矛盾。向他人透露私人資訊可以增加人際喜愛,並有助於形成新的社會關係——這些結果影響著從身體生存主觀幸福感的一切。談論自己的想法和自我認知可以透過外部反饋帶來個人成長。透過分享從個人經歷中獲得的資訊,可以透過促進團隊合作對記憶的共同責任來帶來績效優勢。自我表露可以對從最基本的需求——身體生存——到透過增強自我知識實現的個人成長產生積極影響;自我表露,像其他形式的交流一樣,似乎是具有適應性的。

你可能喜歡談論自己僅僅是因為它感覺良好——因為自我表露會在與快樂、動機和獎勵相關的神經區域產生爆發式的活動。但是,在這種情況下,感覺良好可能只不過是一種達到目的的手段——它可能是立即的獎勵,啟動了自我分享的迴圈,最終帶來各種各樣的長期利益。

您是專門研究神經科學、認知科學或心理學的科學家嗎?您是否讀過最近發表的同行評議論文,並且想就此撰寫文章?請將建議傳送給“心智問題”編輯加雷思·庫克,他是一位普利策獎獲獎記者,也是 NewYorker.com 的定期撰稿人。您可以透過 garethideas AT gmail.com 或 Twitter @garethideas 與他聯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