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音樂家27歲英年早逝”的迷思揭示了迷信是如何產生的

像詹尼斯·喬普林、吉米·亨德里克斯和艾米·懷恩豪斯這樣在27歲去世的名人,由於圍繞這個數字的神話而變得更加有名——這是現代民間傳說如何興起的一個例子

"Club 27" mural by Eduardo Kobra

紐約市下東區福賽斯街170號和裡溫頓街的愛德華多·科布拉創作的“27俱樂部”壁畫。

Edward Westmacott/Alamy Stock Photo

扎卡里·杜尼文是一位現任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的社會學家,他在觀看一部關於藝術家讓-米歇爾·巴斯奎特的電影時,片尾字幕中的一件事引起了他的注意。解釋性的文字說明,巴斯奎特死於藥物過量,年僅27歲。杜尼文覺得這個特殊的年齡似乎給巴斯奎特的悲劇性去世增添了額外的分量,他很快意識到原因:巴斯奎特是“27俱樂部”的成員。這個廣泛流傳的迷思認為,名人,尤其是音樂家,異常容易在27歲去世。

電影《巴斯奎特》讓杜尼文想知道27俱樂部迷思是如何傳播的,以及這對身陷其中的人們意味著什麼。在一篇新的《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論文中,他提供了一些答案:他發現,由於俱樂部的存在,人們更加關注27歲去世的人,這創造了一個正反饋迴圈,既增強了傳說的效力,也增強了與之相關的人的名氣。

“關於這個特殊迷思的奇怪之處在於:即使你不知道27俱樂部,你也會遇到更多在27歲去世的著名逝者,”杜尼文說。“我們使這個迷思看起來是真的,因為更多人在27歲去世的現象似乎是真實的。”


支援科學新聞事業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事業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刊登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具有影響力的報道。


關於才華橫溢的人容易英年早逝的觀點可以追溯到古代。正如公元前四世紀的希臘劇作家米南德所說,“天妒英才”。

然而,音樂家、藝術家、演員和其他有創造力的人更有可能在27歲去世的觀點,是最近才出現的,在20世紀70年代早期發生了一系列備受矚目的死亡事件之後。在1969年至1971年期間,布萊恩·瓊斯、吉米·亨德里克斯、詹尼斯·喬普林和吉姆·莫里森都在這個年齡去世。巧合的是,這些搖滾明星都是反主流文化運動的偶像,他們的第一次和最後一次死亡事件發生在相隔兩年的同一天。“我們是意義製造機器——這是我們作為人類所做的事情,”杜尼文說。“你看到這一點,然後說,‘這不可能是巧合!’”

杜尼文繼續說,人們在20世紀70年代關注到這一特定的死亡群體是有一定道理的,因為這確實非常不尋常。在新的論文中,他計算出一個驚人的機率,即維基百科著名人物列表(該列表的第99.9個百分位,正如杜尼文所說的“真正的超級巨星”)中排名前列的四位27歲年輕人會在兩年內去世,機率為十萬分之一。

他補充說,這些年來,隨著其他27歲去世的名人(包括科特·柯本和艾米·懷恩豪斯)的轟動性死亡事件,這個迷思的流行度得到了恢復和加強。

杜尼文的目的不是為了揭穿這個迷思本身——另一個研究小組在2011年已經做到了。相反,他想理清一個從一系列隨機但“非常奇怪”的事件中產生的傳說,是如何透過塑造隨後在27歲去世的其他名人的遺產而產生現實世界的影響的。

為了獲得資料,杜尼文和他的合著者,印第安納大學布盧明頓分校和德國斯圖加特大學的社會學家帕特里克·卡明斯基,轉向了一個著名人物資料庫,該資料庫幾乎包括了所有語言的維基百科頁面上的每個人。他們將分析範圍限定為1900年後出生且在2015年前去世的人,最終得到了344,156人。研究人員使用頁面訪問量作為名氣的指標。

他們使用的統計模型再次證實,著名人士在27歲去世的風險並沒有增加。然而,在名氣達到第90個百分位及以上的人群中,那些在27歲去世的人確實經歷了額外的受歡迎程度提升,而這無法用其他因素來解釋。對於最著名的名人,或者說大致達到第99個百分位名氣的人來說,這種效應尤為明顯。杜尼文說,這種提升表明,在27歲去世的人“比在26歲或28歲去世的人更有可能更出名”。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社會學家奧馬爾·利扎爾多說,文化迷思通常“非常難以進行實證研究”,他沒有參與這項工作。但他表示,透過使用“巧妙”的方法,杜尼文和卡明斯基“在提供大量間接證據方面做得很好,證明這種現象是真實存在的,並且在這個年齡段左右去世的藝術家會獲得更多的關注和惡名”。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民俗學家蒂莫西·坦格里尼沒有參與這項研究,他稱之為對計算民俗學的“重大貢獻”。

坦格里尼說,作者成功地“利用複雜的統計模型和新穎的資料來理解信仰、故事講述及其現實世界影響的反饋機制”。“最終,他們為理解這些年輕音樂家如何在死後——由於時間上的異常巧合——因為一種在粉絲和更廣泛的公眾中產生共鳴的協調敘事的出現而聲名鵲起,提供了一種機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