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僅在報紙頭條上——甚至在雜誌封面上也是如此。《時代週刊》、《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甚至《大眾科學-思想》都曾刊登封面故事,宣稱未完全發育的大腦是造成青少年情緒問題和不負責任行為的原因。這一論斷是由各種關於青少年大腦活動和解剖結構的研究推動的。例如,影像學研究有時表明,青少年和成人在執行某些任務時,使用大腦的方式略有不同。
作為心理學領域的長期研究人員,以及研究方法和統計學課程的兼職教師,我越來越關注此類研究的解讀方式。儘管影像技術為大腦活動提供了有趣的新視角,但假定大腦某些區域的活動快照必然能提供關於思想、情感和行為原因的有用資訊,是危險的。
自動假設大腦導致行為是有問題的,因為我們知道,個體的基因和環境歷史——甚至他或她自己的行為——都會隨著時間的推移塑造大腦。有明確的證據表明,青少年大腦中可能存在的任何獨特特徵——在這些特徵存在的有限範圍內——都是社會影響的結果,而不是青少年動盪的原因。正如你將看到的,仔細觀察相關資料表明,我們在頭條新聞中讀到的青少年大腦——據稱導致青少年問題的未成熟大腦——只不過是一個神話。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文化考量
青少年大腦恰好契合一個更大的神話,即青少年天生無能且不負責任。心理學家 G. 斯坦利·霍爾在 1904 年出版了他的里程碑式的兩卷本書籍《青春期》中,開啟了這個神話。霍爾被他所處時代的動盪以及後來被證明是錯誤的流行生物學理論所誤導。他目睹了一場爆發式的工業革命和大規模移民,將成千上萬的年輕人推向了美國新興城市的街頭。霍爾在構思關於青少年的理論時,從未關注過這些街道以外的地方,部分原因是他相信“重演”——一種生物學理論,該理論斷言個體發育(個體發生)模仿進化發育(系統發生)。在霍爾看來,青春期是人類進化“野蠻、類人猿”階段的必然且不可避免的重演。到 20 世紀 30 年代,重演理論在生物學中已被完全否定,但一些心理學家和公眾從未收到這一資訊。許多人仍然相信,與霍爾的斷言一致,青少年動盪是人類發展的必然組成部分。
今天,美國和一些其他西方國家的青少年確實表現出一些痛苦的跡象。在美國,大多數犯罪的逮捕高峰年齡長期以來一直是 18 歲;對於某些犯罪,例如縱火,高峰年齡要早得多。平均而言,美國家長和青少年每月往往發生 20 次衝突——這是一個極高的數字,表明雙方都非常痛苦。2004 年進行的一項廣泛研究表明,18 歲是該國 18 歲及以上人群抑鬱症的高峰年齡。青少年吸毒,無論是合法的還是非法的,顯然是這裡的一個問題,自殺是美國青少年死亡的第三大原因。在過去十年中,一系列致命的校園槍擊事件的推動下,許多美國高中現在都像監獄一樣,配備了警衛、金屬探測器和影片監控系統,而美國主要城市少數族裔的高中輟學率接近 50%。
但是,這些問題真的不可避免嗎?如果產生動盪的“青少年大腦”是一種普遍的發展現象,我們大概會在世界各地發現這種動盪。我們看到了嗎?
1991 年,亞利桑那大學的人類學家愛麗絲·施萊格爾和匹茲堡大學的心理學家赫伯特·巴里三世回顧了關於 186 個前工業社會中青少年的研究。他們對這些社會得出的重要結論包括:約 60% 的社會沒有“青春期”這個詞,青少年幾乎所有時間都與成人在一起,青少年幾乎沒有表現出精神病理學的跡象,並且在超過一半的文化中,年輕男性的反社會行為完全不存在,而在確實發生的文化中,反社會行為也極其溫和。
更重要的是,哈佛大學人類學家比阿特麗斯·惠廷和約翰·惠廷在 20 世紀 80 年代啟動的一系列長期研究表明,在其他文化中,青少年問題在引入某些西方影響,尤其是西方式學校教育、電視節目和電影后不久開始出現。例如,在 1980 年電視傳入之前,加拿大維多利亞島的因紐特人中,青少年犯罪並不是一個問題。到 1988 年,因紐特人建立了他們的第一個永久警察局,試圖應對這個新問題。
與這些現代觀察結果相符,許多歷史學家指出,在有記載的大部分人類歷史中,青少年時期是向成年過渡的相對平靜的時期。青少年並沒有試圖擺脫成年人;相反,他們正在學習成為成年人。一些歷史學家,如英國肯特大學的休·坎寧安和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的馬克·克萊傑維格特,《古代青年:希臘羅馬社會中青年的模糊性和青春期的缺失》(J. C. 吉本,1991 年)的作者,認為我們稱之為青春期的動盪時期是一個非常近期的現象——距今不過一個世紀。
我最近的研究,結合人類學、心理學、社會學、歷史學和其他學科的許多其他研究來看,表明我們在美國青少年中看到的動盪是我們稱之為“童年人為延長”到青春期開始之後的結果。在過去的一個世紀裡,我們越來越多地將我們的年輕人視為幼稚,將越來越年長的人視為兒童,同時將他們與成人隔離開來,並透過法律來限制他們的行為[見下一頁的方框]。我進行的調查顯示,美國青少年受到的限制是主流成年人的 10 倍以上,是美國現役海軍陸戰隊員的兩倍,甚至是被監禁的重罪犯的兩倍。我在加州專業心理學院與黛安·杜馬斯進行的論文研究表明,青少年被幼稚化的程度與他們表現出精神病理學跡象的程度呈正相關。
儘管頭條新聞如此,但毫無疑問,青少年動盪並非不可避免。它是現代文化的創造,純粹而簡單——因此,似乎問題青少年的大腦也是如此。
解剖大腦研究
各種最新的研究——其中大部分是使用磁共振成像 (MRI) 技術進行的——據說顯示了青少年大腦的存在。例如,匹茲堡大學神經認知發展實驗室的比阿特麗斯·盧娜的研究據說表明,青少年使用前額葉皮層資源的方式與成人不同。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的蘇珊·F·塔珀特發現,對於某些記憶任務,青少年使用的大腦皮層區域比成人小。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的歐文·費恩伯格及其同事進行的一項腦電圖 (EEG) 研究表明,青少年早期睡眠期間的 δ 波活動會下降。美國國家心理健康研究所兒童精神病學分部的傑伊·N·吉德和其他研究人員認為,δ 波活動的下降可能與突觸修剪有關——神經元之間互連數量的減少。
這項工作似乎支援我們在頭條新聞中看到的青少年大腦的觀點,直到我們意識到兩件事。首先,在青少年時期觀察到的大多數大腦變化都處於我們一生中發生的變化的連續統一體中。例如,巴塞羅那自治大學的赫蘇斯·普霍爾及其同事在 1993 年進行的一項研究,觀察了 11 至 61 歲個體在兩年期間胼胝體(連線大腦兩側的巨大結構)的變化。他們發現,儘管人們年齡增長,生長速度下降,但這個結構在 40 多歲的人群中每年仍然增長約 4%(相比之下,最年輕的受試者的增長率為 29%)。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伊麗莎白·索韋爾等研究人員進行的其他研究表明,大腦中的灰質從童年時期一直消失到成年。
其次,我甚至沒有找到一項研究能夠建立正在檢查的大腦特性與我們在青少年中看到的問題之間的因果關係。從本質上講,影像學研究是相關的,僅僅表明大腦中的活動與某些行為或情緒相關。正如我們在初級統計學課程中學到的那樣,相關性甚至不意味著因果關係。從這個意義上說,無論觀察到大腦的哪些區域,任何影像學研究都不可能將大腦識別為因果因素。
說人類行為是由大腦解剖結構或活動引起的,這在任何時候都是合法的嗎?在他 1998 年出版的《責怪大腦》一書中,現任密歇根大學安娜堡分校心理學榮譽退休教授埃利奧特·S·瓦倫斯坦巧妙地指出,當我們幾乎將任何行為歸咎於大腦時——尤其是在從腦部掃描研究中得出結論時——我們犯了一個嚴重的邏輯錯誤。毫無疑問,所有行為和情感都必須以某種方式反映(或“編碼”)在大腦結構和活動中;例如,如果某人衝動、遲鈍或抑鬱,那麼他或她的大腦一定被連線起來以反映這些行為。但這種連線(粗略地說)不一定是該行為或情感的原因。
大量研究表明,一個人的情緒和行為會不斷改變大腦的解剖結構和生理機能。壓力會在產生多巴胺的神經元中產生超敏反應,即使在將它們從大腦中移除後,這種超敏反應仍然存在。豐富的環境產生更多的神經元連線。就此而言,冥想、飲食、鍛鍊、學習和幾乎所有其他活動都會改變大腦,一項新的研究表明,吸菸產生的大腦變化類似於給動物服用海洛因、可卡因或其他成癮性藥物所產生的大腦變化。因此,如果青少年處於動盪之中,我們必然會在大腦中發現一些相應的化學、電或解剖特性。但是,是大腦引起了動盪,還是動盪改變了大腦?或者,是其他一些因素——例如我們的文化對待青少年的方式——導致了動盪和相應的大腦特性?
不幸的是,新聞報道——甚至研究人員自己——在解讀大腦研究時常常會得意忘形。例如,在各種媒體報道中,據說美國國家酒精濫用和酒精中毒研究所、斯坦福大學和美國天主教大學的詹姆斯·比約克及其同事在 2004 年進行的一項研究,已經確定了青少年懶惰的生物學根源。在實際研究中,12 名年輕人(12 至 17 歲)和 12 名年齡稍大的人(22 至 28 歲)在使用 MRI 裝置進行監控的同時,執行一項簡單的任務,可以透過該任務賺錢。他們被告知在短暫的預期時間(約兩秒)後,在眼睛前方的小鏡子上短暫顯示一個符號後,按下按鈕。一些符號表明按下按鈕會賺錢,而另一些符號表明不做出反應會賠錢。在預期時間之後,受試者有 0.25 秒的時間做出反應,之後會顯示資訊,讓他們知道他們是贏了還是輸了。
在此會話期間,掃描了被認為與動機有關的大腦區域。研究發現,青少年和成人在任務中的表現同樣出色,並且兩組之間的大腦活動略有不同——至少在預期期間和 5 美元(可以賺到的最大金額)線上時是這樣。具體而言,在那些高額支付試驗中,右伏隔核(但不是正在監測的其他區域)中神經元的平均活動,成人的活動高於青少年。由於兩組之間的大腦活動在其他大腦區域或其他支付條件下沒有差異,因此研究人員在他們的文章中得出了一個非常適度的結論:“這些資料表明,健康青少年和成人中激勵處理招募的大腦區域總體上具有質的相似性。”
但是,根據紐約州長島的報紙《新聞日報》的說法,這項研究確定了“青少年懶惰的生物學原因”。更令人不安的是,主要作者詹姆斯·比約克說,他的研究“告訴我們,青少年喜歡東西,但不如成年人那樣願意從沙發上起來去得到它。”
事實上,該研究不支援這兩種說法。如果你真的想了解一些關於懶惰青少年大腦的資訊,那麼至少你必須在你的研究中找一些懶惰的青少年。在比約克的研究中,沒有確定任何懶惰的青少年。然後你必須將這些青少年的大腦與勤奮的青少年的大腦進行比較,並將兩者都與懶惰和勤奮的成年人的大腦進行比較。最有可能的是,你最終會發現這四組人的大腦平均而言彼此之間有何不同。但即使是這種型別的分析也無法讓你得出結論,某些青少年之所以懶惰,是“因為”他們的大腦有問題。要找出某些青少年或某些成年人懶惰的原因(以及,必然地,為什麼他們的大腦反映了他們的懶惰傾向),你仍然必須關注遺傳和環境因素。腦部掃描研究無法提供任何啟示。
瓦倫斯坦指責製藥行業為過度解讀比約克等人的大腦研究結果奠定了基礎。製藥公司有強烈的動機讓公共政策制定者、研究人員、媒體專業人士和公眾相信,我們所有問題的根源在於大腦缺陷——當然,藥物可以解決這些問題。反過來,研究人員也有強烈的動機讓公眾和各種資助機構相信,他們的研究有助於“解釋”重要的社會現象。
關於青少年的真相
如果青少年混亂並非不可避免,並且這種困難不能合理地歸咎於大腦缺陷,那麼關於青少年的真相到底是什麼?真相是他們非常能幹,即使他們通常不表達這種能力。例如,我與杜馬斯進行的研究表明,青少年在廣泛的成人能力方面與成人一樣能幹,或者幾乎一樣能幹。對智力、感知能力和記憶功能的長期研究表明,在許多情況下,青少年遠遠優於成人。
例如,視力敏銳度在青春期左右達到頂峰。“偶然記憶”——那種自動發生的記憶,無需任何記憶努力——在 12 歲左右達到頂峰,並在一生中下降。當我們 60 多歲時,我們偶然記住的東西相對較少,這也是許多老年人難以掌握新科技的原因之一。在 20 世紀 40 年代,開創性的智力研究人員 J. C. 雷文和戴維·韋克斯勒,分別依靠截然不同的智力測驗,都表明智力測驗的原始分數在 13 歲至 15 歲之間達到頂峰,之後在一生中下降。儘管語言專業知識和某些形式的判斷力可以在一生中保持強勁,但青少年非凡的認知能力,尤其是他們快速學習新事物的能力,是毋庸置疑的。雖然大腦尺寸不一定是處理能力的良好指標,但值得注意的是,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的埃裡克·庫切斯內及其同事最近收集的掃描資料表明,大腦體積在 14 歲左右達到頂峰。當我們 70 歲時,我們的大腦已經萎縮到我們大約三歲時的大小。
當你從進化的角度思考青少年時,這種發現就很有道理了。哺乳動物在青春期後不久就會生育幼崽,而直到最近,我們人類智人也是如此。無論青少年看起來或表現如何,他們必須非常能幹,否則人類能否存在都令人懷疑。
今天,青少年被困在膚淺的同伴文化世界中,他們幾乎從彼此那裡而不是從他們即將成為的人那裡學習他們所知道的一切。與成人隔絕,被錯誤地當作孩子對待,難怪一些青少年按照成人的標準表現得魯莽或不負責任。幾乎毫無例外,我們看到的魯莽和不負責任的行為是青少年宣告他或她的成年,或者透過懷孕或犯下重罪,根據法律立即成為成年人。幸運的是,我們也從美國和其他地方的廣泛研究中瞭解到,當我們像對待成年人一樣對待青少年時,他們幾乎會立即迎接挑戰。
我們需要用對歷史上能幹而精明的青少年、其他文化中的青少年以及我們今天自己年輕人的真正非凡潛力的坦誠審視,來取代未成熟青少年大腦的神話。
(作者)
羅伯特·愛潑斯坦是《大眾科學-思想》的特約編輯,也是《今日心理學》的前主編。他獲得了哈佛大學心理學博士學位,是一位長期的研究人員和教授。他的最新著作名為《反對青春期:重新發現每個青少年身上的成人》(Quill Driver Books,2007 年)。更多資訊請訪問 www.thecaseagainstadolescence.com
(延伸閱讀)
責怪大腦:關於藥物和心理健康的真相。埃利奧特·S·瓦倫斯坦。自由出版社,1998 年。
青春期的終結。菲利普·格雷厄姆。牛津大學出版社,2004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