矮行星穀神星上並非所有的神秘亮斑都一樣。從 45,000 公里外拍攝到的最近距離的閃光點影像表明,至少有兩個亮斑在紅外波長下看起來彼此不同。
哈勃太空望遠鏡多年前就從遠處發現了許多亮斑,但美國宇航局的“黎明號”探測器——於 3 月 6 日開始圍繞穀神星執行——的觀測是首次近距離觀測。這些影像於 4 月 13 日在奧地利維也納舉行的歐洲地球科學聯盟會議上釋出。
科學家們表示,這些亮斑可能與撞擊坑底部暴露的冰或某種活躍的地質活動有關。在 2 月份獲得並在會議上釋出的新全綵色穀神星地圖中,它們閃爍著誘人的光芒。該地圖使用假彩色來區分穀神星原本黑暗表面上的細微差異。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當今塑造我們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這是對錶面樣子的初步瞭解,”德國哥廷根馬克斯·普朗克太陽系研究所的“黎明號”科學家馬丁·霍夫曼說。
隨著“黎明號”越來越靠近穀神星,它開始更加清晰地觀察亮斑。新的紅外影像將穀神星赤道附近的 1 號亮斑與統稱為 5 號亮斑的一對亮斑進行了比較。一些科學家推測,後者可能與冰羽有關。
羅馬空間天體物理學和行星學研究所和義大利國家天體物理學研究所的“黎明號”科學家費德里科·託西說,從“黎明號”的紅外光譜儀影像來看,1 號亮斑顯得更暗。這表明該區域比矮行星表面的其他區域更冷,這支援了該亮斑由冰構成的觀點。
但出於某種原因,在“黎明號”上看到的最亮的特徵 5 號亮斑沒有在紅外影像中顯示出來。“一種可能性是,我們仍然沒有足夠的解析度來以適當的方式看到它,”託西說。
“黎明號”還顯示,穀神星的某些部分佈滿了撞擊坑,而其他區域則顯得光滑。任務首席研究員、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克里斯托弗·羅素說,到目前為止,穀神星上的大隕石坑似乎比預期的要少。
穀神星直徑近 1000 公里,是位於火星和木星之間的小行星帶中最大的小行星。研究人員期望對穀神星表面進行仔細觀察,以揭示關於 45 億年前早期太陽系中原行星形成的線索。霍夫曼說,影像已經顯示出複雜的隕石坑和長而深的彎曲特徵,暗示著一段暴力的過去。
“黎明號”自 2007 年發射以來一直在向穀神星移動,期間還順道訪問了小行星灶神星。該探測器在技術上於 3 月 6 日被穀神星的引力捕獲,但它花了數週時間才靠近穀神星。(科學家在 9 月份被迫採用更長、更悠閒的穀神星軌跡,此前一顆迷途的宇宙射線擊中了該探測器並使其暫時停止執行。)
“黎明號”於 4 月 10 日拍攝了最新的一組影像,但當時只有一小部分穀神星表面被照亮,任務科學家尚未釋出這些影像。該探測器將於 4 月 23 日開始進行詳細的科學調查,屆時它將在圍繞穀神星的永久軌道上穩定下來。
本文經許可轉載,並於 2015 年 4 月 13 日首次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