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東地區在向外供應石油的同時,正走向綠色

中東各國政府正在 COP27 氣候峰會前加緊推進其綠色目標,但幾乎沒有跡象表明會控制化石燃料出口

Four story building with a wavy terra cotta facade.

阿布扎比的旗艦低碳開發專案馬斯達爾城,包括一個科技叢集和住宅區。

世界的綠色聚光燈正轉向中東,埃及和阿拉伯聯合大公國(阿聯酋)準備主辦接下來的兩次關於氣候變化的世界主要峰會。埃及的沙姆沙伊赫度假區將成為下一屆聯合國 氣候變化締約方大會 (COP27) 的舉辦地,會議將於 11 月 6 日開始,而阿聯酋的石油巨頭阿布扎比將主辦 2023 年的 COP28。

根據聯合國氣候變化組織本週釋出的一份報告,埃及和阿聯酋是 26 個更新了氣候目標以符合去年在英國格拉斯哥舉行的 COP26 上所做承諾的國家之一。埃及承諾進一步減少電力、交通以及石油和天然氣行業的溫室氣體排放,儘管這只是與先前預測的水平相比而言——並且這項承諾取決於獲得國際財政支援。阿聯酋承諾到 2030 年將溫室氣體排放量減少 31%,與一切照舊的水平相比,這高於其先前承諾的 23.5% 的減排目標。

聯合國報告稱,各國在過去一年中所做的承諾將使預計的排放量增長幅度減少到 2030 年比 2010 年水平高出 10.6%,而去年的一項類似分析預測為 13.7%。但這仍然遠未達到世界將升溫幅度限制在本世紀末 1.5 °C 以內所需的目標。埃及外交部長兼 COP27 主席薩梅赫·舒克里稱調查結果令人震驚,並表示這些發現值得在“COP27 上做出變革性回應”。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沙烏地阿拉伯阿卜杜拉國王科技大學(吉達附近)的海洋生態學家卡洛斯·杜阿爾特表示,接下來的兩次 COP 峰會將標誌著中東地區的“重要時刻”。這與過去相比是一個重大變化。新澤西州普林斯頓大學的地球科學家和氣候政策研究員邁克爾·奧本海默說,在 1990 年代,沙烏地阿拉伯一直阻止就氣候變化採取行動,而包括美國在內的其他石油資源豐富的國家則試圖拖延行動。沙烏地阿拉伯在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 (IPCC) 中的代表 對全球變暖的科學共識表示懷疑,加利福尼亞州利弗莫爾市勞倫斯·利弗莫爾國家實驗室的大氣科學家本·桑特說,他是 1995 年第二份 IPCC 評估報告的主要作者之一,該報告證實人類活動正在使地球變暖。

相比之下,過去十年中,該地區開始擁抱可再生技術並關注環境。奧本海默說,今天,沙烏地阿拉伯和其他主要的石油生產國“並沒有對抗科學的現實”。柏林新氣候研究所智庫的氣候政策研究員米婭·莫伊西奧說,對於依賴石油收入的國家來說,此舉是為了在未來需求下降的情況下實現經濟多元化,以及利用可再生能源來滿足不斷增長的國內人口的需求,同時節省化石燃料用於出口。她補充說,對氣候變化的脆弱性是另一個驅動因素。“該地區正在經歷這些極端熱浪。這可能也是一個警鐘。”

阿聯酋的環境資質包括國際可再生能源機構 (IRENA) 的所在地,該機構於 2015 年在阿布扎比的旗艦可持續城市建設專案馬斯達爾城落成。去年 9 月,阿布扎比環境監管機構的常務董事拉贊·阿爾·穆巴拉克當選為總部位於瑞士格蘭德的備受矚目的國際自然保護聯盟主席。10 月,阿聯酋成為第一個承諾到 2050 年實現國內淨零排放的阿拉伯國家。

其他中東國家也在加大力度。世界最大的石油出口國沙烏地阿拉伯及其鄰國巴林已設定了 2060 年的淨零目標。與此同時,天然氣資源豐富的卡達已宣佈計劃到 2030 年將其排放量減少 25%,並設立了首個氣候變化部。以色列和土耳其都宣佈了到 2050 年代中期實現淨零排放的目標。

更廣泛地說,由沙烏地阿拉伯去年牽頭的中東綠色倡議宣佈了一專案標,即將該地區石油和天然氣行業的碳排放量減少 60%,儘管尚未給出最後期限。該行業是世界上最大的甲烷來源之一。 “我們首次看到許多曾經或仍然嚴重依賴碳氫化合物行業的國家提出這些淨零排放承諾,”莫伊西奧說,她還在氣候行動追蹤機構工作,該機構根據各國的氣候承諾和行動對其進行評級。

可再生能源的興起

到目前為止,關於各國將如何實現這些氣候目標的細節很少。然而,阿聯酋和沙烏地阿拉伯都在以鉅額投資支援其目標,包括建設或擴建碳中和城市。阿聯酋政府表示,到 2050 年,將在清潔和可再生能源領域投資 6000 億迪拉姆(約合 1630 億美元)。沙特政府估計,其沙特綠色倡議的投資總額將達到 7000 億沙特里亞爾(1860 億美元)。

紐約市能源諮詢公司彭博新能源財經的資料顯示,中東地區可再生能源領域的總投資在十年內增長了七倍,從 2011 年的 9.6 億美元增至 2021 年的 69 億美元。沙烏地阿拉伯去年僅在太陽能領域就投資了約 15 億美元,而阿聯酋自 2017 年以來已在該技術上投入了近 90 億美元。總部位於愛丁堡並在迪拜設有校區的赫瑞瓦特大學的化學工程師和能源系統研究員梅賽德斯·馬羅託-瓦勒爾說:“我們看到該地區在投資方面發生了非常深刻的變化。” 然而,根據 IRENA 2020 年的資料,目前該地區的可再生能源發電量不到其總髮電量的 4%,而全球平均水平為 28%。

馬羅託-瓦勒爾說,在短期內,該地區各國主要著眼於太陽能、風能和水力發電來滿足氣候目標。阿布扎比能源部主席阿韋達·阿勒馬拉爾說,可再生技術和核能佔阿布扎比 2021 年能源結構的 13%,預計到 2025 年將達到 54% 以上。埃及已經擁有世界上最大的太陽能發電廠之一,發電量為 1650 兆瓦,卡達計劃在今年年底前啟用一個 800 兆瓦的太陽能發電廠。

高水平的太陽輻射為海灣國家帶來了天然優勢,中東地區可再生能源發電成本已降至每千瓦時 1 美分(而 2021 年全球太陽能專案平均成本約為 5 美分,陸上風電專案平均成本約為 3 美分)。IRENA 總幹事弗朗西斯科·拉卡梅拉說,這是一個“極具競爭力的價格”。

沙烏地阿拉伯和阿聯酋指望這種低成本來推進另一個產業——綠色氫能,這是一種利用可再生電力將水分解成氫氣和氧氣製成的燃料。沙烏地阿拉伯的宏偉目標是在 2030 年代成為世界領先的氫氣生產國和出口國。它計劃透過在該國西北部正在建設的未來派零碳城市 Neom 的一家工廠來實現這一目標。

從長遠來看,中東國家正在關注碳捕獲的方法——無論是直接從碳氫化合物工廠捕獲,還是透過擴大生態系統的規模從大氣中捕獲。例如,中東綠色倡議包括種植 500 億棵樹的目標——據報道這是世界上最大的植樹造林專案——這將恢復相當於 2 億公頃退化土地的面積並對抗荒漠化。杜阿爾特說,從歷史上看,全球約 38% 的碳排放是由棲息地喪失造成的。他說,扭轉這種情況應該佔氣候解決方案的三分之一左右。

沙烏地阿拉伯和阿聯酋還將依靠直接抵消排放,即捕獲碳並儲存起來或將其用於製造塑膠和化妝品等材料。但並非所有人都認為這種方法是合理的。例如,阿聯酋的 2050 年能源戰略包括透過“清潔煤”提供 12% 的能源,其排放物會被捕獲。莫伊西奧稱這是一個“危險訊號”,因為該技術成本高昂且尚未被證明在經濟上可行。她說,總的來說,它應該保留用於水泥和鋼鐵等特別難以脫碳的行業。

石油時代的終結尚未來臨

但房間裡的大象是,中東國家也在繼續投資石油和天然氣勘探。與大多數國家的情況一樣,出口排放量不被視為淨零目標的一部分。中東經濟體對石油的依賴程度已不如十年前。根據世界銀行的資料,2010 年中東和北非地區的石油收入(具體而言,一個名為石油租金的指標)佔國內生產總值 (GDP) 的 22.1%。到 2020 年,該值已降至 GDP 的 11.7%——仍然遠高於世界平均水平,後者不到 1%。

即便如此,俄羅斯入侵烏克蘭 以及西方國家隨後對俄羅斯實施的制裁,也導致 能源價格飆升。沙烏地阿拉伯國有石油公司沙特阿美在 2022 年第二季度公佈了創紀錄的 484 億美元盈利——比 2021 年同期增長了 90%。西方國家一直在敦促石油輸出國組織 (OPEC) 成員國供應更多石油,以取代俄羅斯的產量。歐佩克產油國確實同意小幅增產,但在 10 月初舉行的歐佩克成員國和一些相關國家(包括俄羅斯)的最近一次會議上,該決定卻被頗具爭議地推翻了。由於石油供應受到限制,價格上漲,加劇了沙烏地阿拉伯和美國在 COP27 之前的緊張關係。

格拉斯哥 COP26 會議上,有報道稱沙烏地阿拉伯是削弱逐步淘汰化石燃料補貼建議的國家之一。“所以我想說仍然存在阻力,而且我想說考慮到他們的經濟仍然如此依賴碳氫化合物,這是可以理解的,”莫伊西奧說。但公開場合已經發生了明顯的轉變,他們不想被視為“氣候變化落後者”,她說。

她補充說,停止進一步的化石燃料勘探將是“一個重要的訊號,但我們尚未看到這種情況”。國際能源署到 2050 年實現淨零排放的路徑——如果要將全球變暖限制在 1.5 ºC 以內,就必須遵循這一路徑——包括不再對石油和天然氣生產進行新的投資。

然而,馬羅託-瓦勒爾說,在一些缺乏生產可再生能源所需基礎設施的國家,化石燃料在一段時間內仍然是需要的,公平的轉型過程包括不懲罰向這些國家出口石油的國家。“我認為我們應該致力於減少[石油出口],但這不應該僅僅是生產國的責任,”她補充道。

杜阿爾特承認,沙烏地阿拉伯之前的環境戰略不足。“與其他國家相比,還有很大的追趕空間,但進展速度非常穩定,戰略也非常合理,”他說。他補充說,解決該地區其他環境問題的專案,例如珊瑚礁保護,現在得到了數十億美元投資的支援。“我希望世界其他地方最終能夠看到我所看到的,並擁有我的樂觀態度。”

本文經許可轉載,並於 2022 年 10 月 27 日 首次發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