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產出關於塑造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有影響力的報道。
抗精神病藥物 緩解了成千上萬精神分裂症和雙相情感障礙患者的衰弱症狀,但往往付出了高昂的代價。這些藥物還會引發體重過度增加,導致危及生命的併發症,如糖尿病或心臟病。現在,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科學家們已經揭示了這些藥物刺激食慾的機制——這一發現可能催生出沒有持續飢餓副作用的新藥。
神經科學家 Solomon H. Snyder 和 Sangwon Kim 發現,當他們給小鼠服用強效抗精神病藥物氯氮平時,這些動物體內刺激食慾的酶 AMPK 急劇升高。然後他們發現,阻斷組胺受體會導致 AMPK 升高,效果類似於氯氮平。組胺以引起過敏症狀而聞名,長期以來一直被懷疑在體重控制中發揮作用,但其機制尚不清楚。研究人員透過給基因工程改造的缺乏組胺受體的小鼠服用氯氮平,證實了他們的發現,這些齧齒動物的 AMPK 沒有升高。
“這是組胺和 AMPK 首次被聯絡起來,”Kim 說。透過阻斷組胺受體,氯氮平和其他抗精神病藥物阻止細胞接收身體發出的關閉 AMPK 產生的訊號。結果,AMPK 在下丘腦中積聚,並持續刺激食慾,即使已經攝入了足夠的食物。他建議,製藥公司或許能夠篩選掉具有抗組胺特性的抗精神病藥物,從而避免體重增加的副作用。研究人員表示,他們的工作也可能催生出更安全的減肥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