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可能認為我們知道說謊的跡象,無論是眼神閃爍還是緊張不安。專業的審訊員也會尋找這些跡象,假設嫌疑人的緊張情緒暴露了他的罪行。但審訊甚至會讓無辜者感到不安,因此僅憑緊張情緒無法區分說謊者和說真話的人。
科學家們正在尋找更好的謊言檢測方法,他們發現了一種很有希望的方法:增加嫌疑人的“認知負荷”。他們的理論認為,由於多種原因,說謊比說真話更費腦力。因此,在說謊或說真話時執行額外的任務應該對說謊者產生更大的影響。
為了驗證這個想法,由英國朴茨茅斯大學心理學家阿爾德特·弗賴伊領導的欺騙研究人員要求一組人有說服力地說謊,另一組人講述關於一場預先安排的盜竊事件的真相,而只有說真話的人經歷過這場盜竊事件。第二組人也做了同樣的事情,但有一個關鍵的轉折:說謊者和說真話的人在講述他們的故事時都必須保持眼神交流。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創作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後來,當研究人員觀看嫌疑人敘述的錄影帶時,他們統計了認知負荷的語言跡象(例如嫌疑人故事中較少的空間細節)和非語言跡象(例如較少的眨眼)。眨眼特別有趣,因為快速眨眼表明緊張,而眨眼較少是認知負荷的跡象,弗賴伊解釋說——而且與警察被教導的不同,說謊者往往眨眼較少。雖然效果很微妙,但保持眼神交流的指示確實放大了說真話的人和說謊者之間的差異。
那麼,這些差異真的能讓其他人更容易區分說謊者和說真話的人嗎?確實如此——但儘管觀看影片的學生在眼神交流條件下更容易發現說謊者,但他們的準確率仍然很低。說謊者和說真話的人之間的任何群體差異都被個體參與者之間的差異所掩蓋。(例如,有些人無論是否說謊,眨眼都比其他人少得多——有些人只是更能夠承受更高的認知負荷。)
所有這些都使得將研究結果付諸實踐變得困難——尤其是在實地,最有可能說謊的人是那些擅長說謊的人。“在現實世界中,沒有像匹諾曹那樣的線索可以區分說謊者和說真話的人,”佛羅里達國際大學的研究合著者羅納德·費舍爾說。放大細微的差異可能是次好的方法。[有關謊言檢測的更多資訊,請參閱Matthias Gamer撰寫的“謊言肖像”;《大眾科學·思想》,2009年2月/3月。]
注意:本文最初以標題“謊言的負擔”印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