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能的有限吸引力

對於發展中國家來說,支援核能的新論點遠不具說服力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停滯20年後,核能再次受到許多能源規劃者的青睞。與煤炭或天然氣發電相比,核電對溫室氣體排放的貢獻很小,因此可能有助於減少全球變暖的努力。碳排放稅的建立,已被廣泛提議作為擺脫化石燃料使用的激勵措施,將使核能更具吸引力。這些論點最終可能對工業化國傢俱有說服力——但假設發展中國家會效仿,則是忽視了一些重要的現實。

目前,全球執行著435座核反應堆,裝機容量約為370吉瓦(GW),約佔世界電力供應的17%。許多分析師樂觀地預測這些數字將大幅上升。例如,麻省理工學院2003年的一項跨學科研究概述了一個“低”核增長情景,該情景仍將允許到2050年核發電量增加兩倍。發展中國家的貢獻將從10吉瓦飆升至307吉瓦,佔總量的三分之一。然而,要達到這一水平,就需要45年內保持約8%的年增長率。

該估計沒有考慮任何經濟模型;分析師僅僅假設發展中國家的目標是從核電中獲得10%到20%的電力份額,這將是世界其他地區將要採取的比例。然而,即使在工業化國家,為核電站提供前期投資資金也是一個主要挑戰:到目前為止,核電的擴張僅僅發生在政府為私人投資提供便利的地方,這種做法與強勁的市場自由化政策背道而馳。這種趨勢在發展中國家將更加明顯。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業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此外,發展核能的動機可能不足。溫室氣體排放問題目前在發展中國家並非高度優先事項。《京都議定書》和任何其他國際協議都沒有對這些國家的排放進行約束(他們被豁免以協助其發展)。對於貧窮國家來說,關鍵問題是稀缺資源的分配。他們的財政部門很難證明補貼核能是合理的,而這會犧牲衛生、教育和減貧等更緊迫的需求。

對能源的需求也不是足夠的推動力。發展中國家核能的預期增長主要歸因於中國和印度。近年來,它們已成為核技術進口的主要市場,因為它們的本土專案充其量只能算是取得了一定的成功。然而,這些國家,乃至其他發展中國家,也擁有豐富的非核能源替代品。更清潔的燃煤技術不僅可以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還可以減少煙塵和其他造成區域性和區域汙染的副產品——而且它們可能更容易或更便宜地實施。許多發展中國家尚未充分開發其水力發電選擇:迄今為止,全球僅開發了約32%的經濟水力發電潛力,而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這一數字要小得多。其他可再生能源,特別是用於交通運輸的生物燃料,也具有良好的前景。

其他實際考慮因素也會介入。較小的發展中國家的電網容量小於10吉瓦。因此,大型核反應堆將無法安裝在這些電網中,除非違反常見的最佳實踐指南,即電網從單一來源獲取的電力不應超過10%。

然而,對核技術和動力反應堆向發展中國家擴散的最大反對意見是,這將增加核武器擴散的風險。當政治體制不民主時,發展中國家發展核武器的誘惑尤其常見,這種情況以前發生在南非、巴西和阿根廷,目前正在伊朗發生,在這些國家,國家聲望可能會凌駕於理性的經濟決策和明智的能源政策之上。最終,內部衝突和國際防擴散限制似乎可能會抑制即使是民用核計劃的發展。

核能很可能在美國和其他工業化國家的未來發揮更大的作用。然而,世界其他地區很可能會在其他地方尋找其所需的清潔能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