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分之五十四的美國成年人是咖啡飲用者,平均攝入量為每天至少三杯咖啡。正如你可以猜到的,這加起來很多:美國每年在咖啡上的花費大約為 400 億美元。但是在美國,即使在人均咖啡消費量國家排名中,也未能進入前 20 名,僅排名第 22 位。咖啡消費量在午夜太陽之國最高:芬蘭和挪威在全球咖啡飲用國家中排名第一,儘管荷蘭和斯洛維尼亞也不甘落後。
僅在全球就有超過 21,000 家星巴克門店(其中約 12,000 家在美國),而且我們的消費量持續上升。全球需求預計將在未來十年內增加額外的 4000-5000 萬袋咖啡,這超過了巴西的整個年產量。隨著氣候變化給咖啡作物帶來的當前威脅,世界可能面臨嚴重的咖啡短缺。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那麼是什麼讓我們如此著迷呢?讓我們討論一杯好咖啡背後的科學以及其潛在的健康益處。
一杯好咖啡背後的科學
咖啡豆本身幾乎沒有味道。咖啡的味道、香氣:這一切都來自烘焙過程,該過程從微小的豆子中釋放出大量化學物質。事實上,平均一杯咖啡包含超過 1,000 種化學物質。為了將那些美味的化學物質轉移到我們杯子中的熱水中,我們將水流過那些烘焙過的豆子。為了提高我們的成功率,我們既研磨豆子以增加其表面積(從而使更多化學物質暴露於水中),又加熱水,因為較高的溫度(以及由此產生的能量)會加速分子從固體中移除。
幸運的是,對於我們咖啡飲用者來說,較小且更水溶性的分子(如酸)將首先被提取出來,而這些分子往往是更美味、苦味較少的風味。咖啡飲用者很清楚,並非每杯咖啡都是一樣的。我很少遇到我不喝的咖啡(一點豆奶會很有幫助),但我認識其他人不會碰,比如說加油站的沖泡咖啡,而堅持要喝意式濃縮咖啡。
區別不在於豆子本身,而在於製備方法。對於意式濃縮咖啡,豆子被研磨得非常細(幾乎達到粉末狀糖的質地),並且沖泡時間比普通滴濾咖啡短得多。縮短沖泡時間的方法是更快地將水壓過研磨咖啡,因此意式濃縮咖啡機可以達到高達 15 個大氣壓的壓力,以便在不到 30 秒的時間內移動一杯量的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