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00多年前,亞里士多德曾有名言,我們不僅僅是各部分的總和。 這句智慧之言在今天仍然引起共鳴,至少有一個簡單的原因:連線。 在過去的二十年中,技術已經改變了我們對真正連線的意義的理解。 輕鬆訪問數個世紀的知識以及全球志同道合的思想家,使新想法能夠以驚人的速度融合。
在本期《大眾科學·思維》特刊中,我們評估了正在改變我們思考連線性和人腦方式的關鍵進展。 透過技術,直到最近還被認為是純粹幻想的發明——大腦之間的直接連線,可以重建夢境的機器,嵌入在神經元中的微型太陽能電池板——現在已成為現實。 歡迎來到未來。
在細胞層面,技術正在揭示一個人的神經元如何更新自身以生成一個活生生的經驗庫。 這種可塑性——無數自助指南營銷活動的素材——使我們具有適應性、創造力和智慧。 然而,它的機制長期以來一直困擾著科學家。 在報告的第一部分“神經程式碼”中,我們探討了新興技術如何讓我們入侵大腦,以揭示其秘密並將我們的影響力擴充套件到血肉之軀的邊界之外。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事業 訂閱。 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單個大腦是計算奇蹟,但與網路化思維的力量相比,它就顯得蒼白無力。 社交關係也使我們能夠超越侷限性,無論是透過像向朋友尋求建議這樣謙卑的行為,還是透過像團結起來構建更好的智慧手機這樣雄心勃勃的行為。 挖掘人際關係從未如此簡單,在我們報告的第二部分“社交網路”中,我們研究了人際關係如何在網上體現。愛與恨依然存在——但帶有一點數字化的色彩。
為了充分利用我們聯網的頭腦,我們仍然需要解決一個關鍵問題:精神疾病的代價,這是全球殘疾的主要原因。 在這裡,我們集體的智囊團可能終於取得了進展。 最後一章“治癒之手”探討了修改大腦方面的進展,既可以調整有問題的電路,也可以回答有關導致功能障礙原因的緊迫問題。 本節中描述的方法正在幫助精神病學變得精通技術。
技術正在重塑腦科學以及大腦本身。 透過以多種巧妙的方式將我們自己連線到計算機,我們正在突破我們每個人可以完成的成就的極限。 亞里士多德會感到自豪——或者至少會感到震驚。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