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一隻雄性非洲草原象摺疊耳朵並同時揮動時,它就準備戰鬥了。當雌性摺疊耳朵並伴隨著拍打耳朵的動作時,這意味著它也在發出嚴重的威脅。但是,當大象聚集在一起,摺疊耳朵並快速拍打時,這些動物表達的是熱烈的、親近的問候,這是它們聯絡儀式的一部分。
大象擁有極其豐富的交流技巧,包括數百種呼叫和姿勢,這些呼叫和姿勢傳達特定的含義,並且可以根據語境而變化。不同的象群也表現出特定群體特有的文化習得行為。事實上,大象的行為非常複雜,即使是科學家也可能難以跟上。現在,為了讓動物和研究人員達成共識,一位研究瀕危草原象近50年的著名生物學家共同開發了一個數字大象行為圖譜,這是一個關於它們的行為和交流的所有已知資訊的知識庫。
“如果沒有多媒體方法,我認為不可能正確地展示和解釋一個物種的行為,我們希望這將激勵其他科學家對其他物種採取類似的方法,”大象之聲的聯合創始人兼科學主任喬伊斯·普爾說。大象之聲是一個非營利性科學和保護組織,也是新行為圖譜的共同建立者。“在生物多樣性驟降,大象的生命受到人類嚴重影響的時刻,我們也想向世界闡明我們可能會失去什麼。”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報道關於塑造我們今天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普爾和她的丈夫兼研究夥伴彼得·格蘭利意識到,僅僅依靠科學論文已不足以編目他們和其他人正在取得的發現之後,他們建立了這個易於搜尋的公共資料庫。大象行為圖譜目前包含500多種行為,透過近3000個帶註釋的影片、照片和音訊檔案進行描述。這些條目涵蓋了大多數(如果不是全部)典型的象行為,普爾和格蘭利從100多個參考文獻中收集了這些行為,這些參考文獻跨越了100多年,最早的記錄可以追溯到1907年。大約一半描述的行為來自兩位調查人員自己的研究和觀察,其餘的來自其他七個領先的草原象研究團隊。
雖然行為圖譜主要由普爾和格蘭利的觀察驅動,但普爾指出,“在文獻中描述的行為中,我們幾乎沒有(如果有的話)沒有親眼見過的例子。” 她補充說,該專案也才剛剛開始,因為它旨在成為一個活生生的目錄,科學家們會隨著新發現的出現而積極地為其做出貢獻。
“我們知道大象以複雜的方式相互行為和交流。但直到現在,我們才剛剛觸及這種行為和交流有多麼複雜的表面,”英國蘇塞克斯大學專門研究大象認知的訪問研究員露西·貝茨說,她沒有參與建立該行為圖譜。“現在我們有了這個基礎——在公共領域免費提供——我們可以從中構建一個更全面的圖景,瞭解大象在做什麼以及為什麼這樣做。”
行為圖譜是動物活動和行為的彙編,無論是在特定背景下還是針對整個物種。研究人員使用行為圖譜來研究行為,並在年齡、性別、家庭、種群或不同物種之間進行比較。雖然存在實驗小鼠的數字行為圖譜,並且已經以書面形式出版了黑猩猩的行為圖譜,但普爾和格蘭利認為,詳盡的數字化大象行為圖譜是任何非人類野生動物的首創。普爾補充說,該專案基於多媒體的性質非常重要,因為僅基於文字描述、音訊檔案或照片,“很難展示區分一種行為與另一種行為的通常細微的運動差異。”
當普爾在1975年開始研究大象時,科學家們對它們的行為知之甚少。她早期的研究重點是性週期,這是一種雄性大象的週期性生殖狀態,其特徵是睪酮激增和攻擊性增強。普爾注意到,這些動物揮動耳朵作為一種威脅,她有時還注意到伴隨這種運動的低沉的、脈動的聲音。起初,她認為這是耳朵嗖嗖穿過空氣產生的,但她很快意識到這種聲音是一種發聲。她開始懷疑這些動物是否也在發出其他低到她的耳朵無法完全探測到的聲音。
為了跟進這些觀察,普爾與聲學生物學家凱蒂·佩恩合作。他們一起揭示,大象發出的不同隆隆聲包含一些低於人類聽覺水平的頻率,並且其中一些聲音非常強大,以至於幾英里外的其他大象也能聽到。這一發現幫助解決了許多大象之謎,包括一個家庭的成員在分開後如何能夠迅速找到彼此,以及這些動物在探測到威脅時,如何在看似沒有發出聲音的情況下,能夠完全一致地行動。
“長期以來,人們一直在談論大象的超感官知覺,”普爾說。“它們發出的一些聲音非常強大,並且透過地面傳播,以振動的形式傳播,就像大象的叢林電報一樣,說‘有麻煩了’。”
隨著普爾繼續研究大象,她意識到她記錄的許多行為的含義也隨著語境的變化而變化。甩尾巴,例如,通常被一隻大象用來告訴另一隻大象退後,因為它站得太近了。但是母親們也使用甩尾巴來密切關注站在它們身後的幼象。在其他情況下,大象用它來糾纏或嘮叨以引起注意。
目前,大象行為圖譜中的大多數條目來自三個地點:肯亞的馬賽馬拉國家保護區(簡稱馬拉)和安博塞利國家公園,以及莫三比克的戈龍戈薩國家公園。然而,有限的地點數量不一定會影響資料庫中行為的廣度,因為大多數象行為在不同種群中都是保守的。但是某些行為的頻率可能會因研究地點而異。例如,安博塞利的大象從不挖礦物質,因為那裡的土壤是鹹的,普爾只見過一次安博塞利的大象搖晃樹木以擊落種子莢,因為該地區樹木很少。另一方面,在馬拉,大象經常挖礦物質。在戈龍戈薩,它們經常搖晃樹木以獲取種子。
不同種群之間也可能存在明顯的文化差異。在莫三比克內戰期間,戈龍戈薩90%的大象因象牙和肉而被殺害。近30年後,那裡的大象仍然對人表現出恐懼和攻擊性。“它們的行為與安博塞利和馬拉非常不同,在安博塞利和馬拉,我們幾乎看不到對人的防禦行為,”普爾說。“隨著戈龍戈薩在新保護和恢復下經歷重生,大象需要多長時間才能放棄這些傳統?”
答案很可能在未來的某一天會被編入大象行為圖譜。現在該專案已上線,普爾希望其他研究人員將開始貢獻他們自己的觀察和發現,擴大資料庫,以納入來自其他草原象種群的文化發現,以及普爾和格蘭利可能錯過的異常行為。例如,野生動物攝影師凱莉·福格爾最近提交了一段罕見的錄影,記錄了一頭母象在分娩後吃掉自己的胎盤。非營利性保護組織“大象意識”也傳送了一段同樣罕見的影片,記錄了一頭小象試圖吮吸已故母親的乳汁。“現在大象行為圖譜已公開,我們希望更多的同事能夠分享他們種群中不尋常的鏡頭,”普爾說。
科羅拉多州立大學研究非洲象聲音交流的博士後研究員邁克爾·帕爾多說,即使如此,對於有興趣對大象進行實地研究的年輕科學家來說,行為圖譜也已經是一個“寶貴的工具”。他說,行為圖譜還將有助於確保科學家在提及特定行為時談論的是同一件事。帕爾多補充說:“這非常重要,因為在科學文獻中,術語和定義的混淆往往會導致研究人員各說各話。”
康奈爾大學大象聆聽專案的研究助理丹妮拉·海德維希也認為,大象行為圖譜是“一項不朽的成就”。海德維希研究非洲其他地區森林象的交流,她認為草原象資料庫將是“一個非常有用的知識庫,可以用來比較這兩個物種。”
肯亞安博塞利大象信託基金會主任辛西婭·莫斯說,行為圖譜對於評估圈養大象的生活也特別有幫助。普爾說,在馬戲團、動物園和工作環境中飼養的大象被剝奪了複雜的社會聯絡以及旅行和與多樣化環境互動的能力。這導致它們感到厭倦併產生刻板行為,例如前後搖晃。普爾說,大象行為圖譜可以揭示圈養動物和野生動物之間行為差異的嚴重程度,並加強結束大象圈養的理由。
莫斯補充說,該資料庫對於希望區分自然、健康的大象行為和由偷獵和棲息地喪失等壓力條件引起的大象行為的野生動物管理者和自然資源保護主義者來說,也將是一個有價值的工具。隨著野生大象面臨越來越大的壓力,需要調整自己的行為以適應人類主導的世界,這種比較的需求正在增長。“大象的文化適應能力對其未來的生存至關重要,”普爾說。“當它們被迫改變時,我們將更多地瞭解它們的創造性和靈活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