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燃煤時代的終結

新的法規和廉價的天然氣表明,燃煤發電廠將成為過去

彭博政府的一項新分析得出結論,隨著限制化石燃料發電廠二氧化碳排放的新聯邦法規生效,美國燃煤發電時代將 фактически 結束。

能源分析師羅伯·巴內特的這份報告提出,美國環保署上個月推出並公開徵求公眾意見至 6 月 12 日的新規,將 фактически 禁止新建燃煤發電廠,因為對化石燃料發電廠的二氧化碳排放率要求非常嚴格,以至於沒有任何傳統的燃煤發電廠能夠達到這些要求。

分析發現,作為當前發電資產中佔比小得多的基荷燃油發電廠,也無法達到環保署的標準。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 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雖然環保署制定該規則是為了適應配備碳捕獲和封存 (CCS) 技術的化石燃料發電廠,但巴內特的報告稱,除非國會提供激勵措施以支付其更高的建設和運營成本,否則此類發電廠不太可能受到投資者的青睞。

與此同時,許多建於 1970 年代或更早的現有燃煤發電廠將繼續面臨關閉的壓力,因為其他環境法規針對傳統的煤炭汙染物,如氮氧化物、汞和顆粒物。

巴內特在一次採訪中說:“我認為煤炭現在處於非常低的地位,”他指出,隨著越來越多的公用事業公司將其發電廠改造成燃燒天然氣,煤炭在發電市場份額中已經損失了約 10%。

代表華盛頓公用事業利益的電力可靠性協調委員會執行主任斯科特·西格爾表示,彭博社關於環保署新規對燃煤發電廠影響的調查結果與他的小組在自身對該法規的審查中得出的結論“非常一致”。

廉價天然氣使煤炭變得不經濟
西格爾在一次採訪中說:“該機構虛偽地稱其規則為煤炭的前進道路,而實際上這是一條死路。”

巴內特表示,他不認為由於環保署關於溫室氣體排放的新規,煤炭會“突然消失”,但它將在未來 25 到 30 年內繼續留在公用事業公司的燃料組合中。

對於公用事業部門來說,採用碳捕獲和封存等清潔煤技術也將是一項艱鉅的任務,因為它們可能會顯著提高生產成本。

根據能源資訊管理局的估計,配備 CCS 技術的燃煤發電廠的發電成本比傳統燃煤發電高出近 50%,並且比天然氣鍋爐發電高出約 100%。

巴內特說,鑑於目前天然氣的成本競爭力,公用事業公司幾乎沒有理由在新發電資產的規劃組合中包括煤炭。

報告指出:“本質上,天然氣發電廠可以以更低的成本遵守環保署的擬議標準,這就引出了一個問題,即投資者為什麼要選擇建設配備 CCS 技術的煤炭發電廠。”

此外,如果由於水力壓裂井產量增加導致天然氣價格保持在低位,包括可再生能源在內的其他形式的電力將很難贏得公用事業公司和州公共事業委員會的青睞,而這些機構管理著電力系統的增長。

美國煤炭最終走向海外
雖然天然氣價格目前徘徊在每百萬英熱單位 2 美元左右,但 EIA 預計價格將逐漸上漲至每百萬 Btu 約 6 美元的長期平均水平。

然而,分析表明,即使天然氣價格上漲,煤炭發電廠在新溫室氣體規則下仍然缺乏經濟競爭力,該規則要求化石燃料發電廠的排放率不得超過每兆瓦時 1,000 磅二氧化碳。

報告指出,事實上,天然氣價格必須上漲五倍,在發電廠的整個生命週期內平均達到每百萬 Btu 10 美元,煤炭才能再次具有競爭力。

西格爾表示,他不同意僅僅由於市場力量,新的燃煤發電將變得過時,他引用公用事業公司對維持多元化燃料組合以對沖價格波動的興趣。“許多電力供應商仍然有興趣維持均衡的投資組合,”西格爾說。

但他補充說,環保署的規則將透過從燃料組合中消除煤炭並“剝奪市場的靈活性”來擾亂公用事業公司的對沖行為。

燃煤發電的其他緩解因素將是動力煤價格大幅下跌或燃煤發電廠的建設成本下降。但巴內特表示,這種情況將取決於許多因素,包括海外煤炭需求的減少。

他指出,隨著國內煤炭需求持續下降,美國煤炭公司已經在調整姿態,以增加出口,特別是對中國等能源消耗大國的出口。

他說:“這實際上是兩個市場的故事,”他指出,隨著美國動力煤價格走軟,對高品位冶金煤和一些動力煤的需求幫助支撐了阿巴拉契亞和粉河盆地等傳統高產量地區的美國煤炭開採活動。

點選此處訪問彭博社報告。

經 Environment & Energy Publishing, LLC 許可,轉載自 Climatewire。www.eenews.net, 202-628-6500

Daniel Cusick covers climate change adaptation and resilience. He joined E&E News in 2003 and has filed news stories from South Florida to Northern Minnesota. He has reported from more than a half dozen hurricane recovery zones and documented climate change impacts, resilience and energy transitions in East Africa. He lives in Minneapolis.

More by Daniel Cusick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