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克效應並非你想的那樣

最不擅長的人知道他們有多麼無知,但每個人都認為自己比平均水平更優秀

Cat with lion shadow

以下文章經 The Conversation 許可轉載,The Conversation 是一家報道最新研究的線上出版物。

英國喜劇演員約翰·克里斯曾將 達克效應 概括為:“如果你真的、真的非常愚蠢,那麼你不可能知道你真的、真的非常愚蠢。” 快速搜尋新聞會發現大量標題將達克效應與各種事物聯絡起來,從 工作到 同理心,甚至到為什麼 唐納德·特朗普當選總統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訂閱以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 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塑造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作為一名數學教授,我 教導學生使用資料 做出明智的決策,我熟悉人們在處理數字時常犯的錯誤。 達克效應是指最不擅長的人 比任何人都更傾向於高估自己的能力。 這表面上聽起來很有說服力,並且非常具有喜劇效果。 但在最近的一篇論文中,我和我的同事認為,用於展示這種效應的數學方法 可能是不正確的

鄧寧和克魯格的發現

在 20 世紀 90 年代, 大衛·鄧寧 和 賈斯汀·克魯格 是康奈爾大學的心理學教授,他們想測試能力不足的人是否 沒有意識到自己的能力不足

為了測試這一點,他們給 45 名本科生做了一份 20 道題的邏輯測試,然後要求他們以兩種不同的方式評價自己的表現。

首先,鄧寧和克魯格要求學生估計他們答對了多少題——這是一個相當直接的評估。 然後,鄧寧和克魯格要求學生估計他們與參加測試的其他學生相比表現如何。 這種型別的自我評估要求學生猜測其他人的表現,並且容易受到常見的認知錯誤的影響——大多數人認為自己比平均水平更優秀。

研究表明,93% 的美國人認為自己比 平均水平的司機更優秀,90% 的教師認為自己比 同行更熟練,並且這種高估在許多技能中普遍存在——包括邏輯測試。 但在某項任務中,大多數人比平均水平更優秀在數學上是不可能的。

在給學生做完邏輯測試後,鄧寧和克魯格根據他們的分數將他們分為四組。 得分最低的四分之一的學生平均答對了 20 道題中的 10 道。 相比之下,得分最高的四分之一的學生平均答對了 17 道題。 兩組都估計他們答對了大約 14 道題。 這對於任何一組來說都不是糟糕的自我評估。 最不擅長的學生高估了自己的分數約 20 個百分點,而表現最好的學生低估了自己的分數約 15 個百分點。

當觀察學生如何評價自己相對於同齡人的表現時,結果顯得更加引人注目,而這裡正是優於平均水平效應充分展現的地方。 得分最低的學生估計他們比 62% 的考生表現更好,而得分最高的學生認為他們比 68% 的考生得分更高。

按照定義,處於後 25% 意味著,在最好的情況下,你將比 25% 的人得分更高,平均而言,僅比 12.5% 的人得分更高。 估計你比 62% 的同齡人表現更好,而實際上只比他們中的 12.5% 表現更好,這造成了高達 49.5 個百分點的高估。 

學生將自己與他人進行比較,而不是與自己的實際分數進行比較的衡量標準,是達克效應產生的地方。 它嚴重誇大了後 25% 的高估,並且似乎表明,正如鄧寧和克魯格在他們的論文標題中所寫的那樣,最 不擅長的學生是“不熟練且沒有意識到的”

自那以後,許多研究人員使用鄧寧和克魯格制定的協議,在他們 各自的研究領域“證實”了這種效應,從而讓人感覺達克效應是人類大腦工作方式固有的。 對於普通人來說,達克效應似乎是真的,因為過度傲慢的傻瓜是一個熟悉且令人討厭的刻板印象。

揭穿達克效應

鄧寧和克魯格的分析具有誤導性有三個原因。 

最差的考生也會最嚴重地高估他們的表現,因為他們只是離獲得滿分最遠的人。 此外,最不擅長的人,像大多數人一樣,認為自己比平均水平更優秀。 最後,得分最低的人在估計他們的客觀表現方面並沒有明顯更差。

為了確定達克效應是研究設計的產物,而不是人類思維的產物,我和我的同事表明,可以使用 隨機生成的資料 來產生它。 

首先,我們建立了 1,154 個虛構人物,並隨機為他們分配了一個測試分數和一個與同齡人相比的自我評估排名。

然後,就像鄧寧和克魯格所做的那樣,我們根據這些虛構人物的測試分數將他們分為四組。 由於自我評估排名也被隨機分配了 1 到 100 的分數,因此每個四分之一組都將恢復到平均值 50。 按照定義,後四分之一組平均只會比 12.5% 的參與者表現更好,但從自我評估分數的隨機分配來看,他們會認為自己比 50% 的考生表現更好。 這在沒有任何人類參與的情況下,產生了 37.5 個百分點的高估

為了證明最後一點——最不擅長的人可以充分判斷自己的技能——需要一種不同的方法。 

我的同事 Ed Nuhfer 及其團隊給學生做了一份 25 道題的科學素養測試。 在回答完每個問題後,學生將把自己在每個問題上的表現評為“搞定了”、“不確定”或“沒概念”。

透過與 Nuhfer 合作,我們發現不熟練的學生 非常擅長估計自己的能力。 在這項針對得分在後四分之一的不熟練學生的研究中,只有 16.5% 的人顯著高估了自己的能力。 而且,事實證明,3.9% 的人顯著低估了自己的分數。 這意味著近 80% 的不熟練學生相當擅長估計自己的真實能力——這與鄧寧和克魯格提出的不熟練的人總是高估自己的技能的觀點相去甚遠。

今天的達克效應

鄧寧和克魯格的原始論文以引言開頭:“能力不足的一個基本特徵是,受此影響的人無法知道自己能力不足。” 這種觀點在科學文獻和流行文化中都得到了廣泛傳播。 但根據我和我的同事的工作,現實情況是,真正不熟練且沒有意識的人非常少。

鄧寧和克魯格的實驗確實發現了一種真實效應——大多數人認為自己比平均水平更優秀。 但根據我的團隊的工作,這就是鄧寧和克魯格所展示的全部內容。 現實情況是,人們天生具有衡量自己的能力和知識的能力。  聲稱並非如此 ,錯誤地暗示了大部分人口都無可救藥地無知。

本文最初發表於 The Conversation。 閱讀 原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