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談論疫苗關鍵益處還不夠

疫苗不僅可以預防人們生病;還可以減少免疫後感染者的傳播

An illustraton of white syringes blasting orange coronavirus particles on a field of blue.

新冠疫苗已被證明非常成功,顯著減少了病例數、住院人數和死亡人數。然而,對於接種疫苗後仍然感染的人(可能症狀非常輕微,或者根本沒有症狀)是否會將病毒傳播給他人,一直存在不確定性。這種無聲傳播可能會使控制疫情的努力變得複雜。

近幾個月來,關於疫苗接種後傳播風險的資料大量湧現。這些發現對於我們能夠多快控制疫情,以及我們對那些對接種疫苗猶豫不決的人說些什麼具有重要意義。

疫苗試驗通常旨在確定免疫接種是否能預防人們生病。這些是頭條新聞中的有效性數字——對於兩種 FDA 授權的 mRNA 疫苗,有高達 95% 的症狀性新冠病例減少。但試驗幾乎沒有或根本沒有提供關於疫苗是否能完全阻止感染的資料,而這才是最大限度減少病毒傳播的最可靠方法。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有助於確保未來能夠繼續推出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有影響力的報道。


考慮到至少有三分之一的新冠感染完全沒有症狀,但仍可能具有傳染性,因此瞭解接種疫苗的人是否可能成為病毒攜帶者非常重要。然而,並非每個攜帶者都會傳播病毒。如果攜帶者的病毒載量相對較低——意味著在呼吸和說話時釋放的病毒顆粒較少——則傳播風險會大大降低。那麼,新冠疫苗可能帶來的一個間接好處可能是降低突破性病例(即接種疫苗後仍被感染的人)的病毒載量。

由於現在許多醫護人員無論是否有症狀都接受新冠病毒常規檢測,因此早期關於疫苗在阻止感染方面的真實世界資料大多來自這一人群。在對完全接種疫苗的醫護人員(即接種第二劑 mRNA 疫苗兩週以上的人員)的多項研究中,與未接種疫苗的人員相比,出現症狀或無症狀感染的可能性降低了 80% 至 90%

關於突破性病例的病毒載量問題,也有好訊息傳來。以色列的研究人員研究了接種疫苗後被感染的人。這些突破性病例的病毒載量比未接種疫苗的感染者低約三到四倍。英國的研究人員報告了類似的結果。他們還發現,接種疫苗後被感染的人檢測呈陽性的時間比未接種疫苗的人縮短約一週。

我們現在還有證據表明,病毒載量較低的感染者將病毒傳播給的人更少,這基於美國印度西班牙的接觸者追蹤研究。實驗室研究也支援了這一點,研究表明,病毒載量較低的感染者的鼻腔樣本不太可能含有傳染性病毒。

新冠病毒的 Delta 變種目前在美國和許多其他國家/地區占主導地位,它可能誘導產生的病毒載量比 2020 年初通常與病毒原始譜系相關的水平高 1000 倍。這種較高的病毒載量使 Delta 變種感染更具傳染性,這導致了更多的突破性病例,儘管其中許多是輕度或無症狀的。但 mRNA 疫苗仍然提供強大的保護,對症狀性感染的有效性在 80% 到 90% 之間。這些疫苗在突破性病例中大幅降低病毒載量的能力可能是控制 Delta 變種傳播的寶貴工具。

所有這些令人印象深刻的資料應增強人們的信心,即新冠疫苗在減少病毒傳播方面非常有效。這表明,為全國絕大多數美國人接種疫苗是我們恢復正常的最佳選擇。完全消除病毒傳播可能是一個無法實現的目標,但大規模疫苗接種——在美國和世界各地——將使新冠病毒退居我們生活的幕後。

到目前為止,根據疫苗試驗的現有資料,圍繞疫苗接種的大部分公共衛生資訊都側重於個人益處。而新冠疫苗在預防疾病方面的有效性確實非常顯著。但隨著越來越多的證據證實其在減少傳播方面的有效性,現在是時候開始強調社會效益——以及避免傷害他人的個人責任了。

尤其因為如此多的新冠病例是無症狀的,未接種疫苗的人有不知不覺成為病毒攜帶者的風險。事實上,那些因新冠病毒而患重病或死亡風險最低的人——年輕人和健康人——最有可能成為這些不知情的攜帶者,因為他們過著最活躍的生活,經常與許多人接觸。

那麼,對於那些對接種疫苗猶豫不決的人來說,最重要的問題不是“疫苗能為你做什麼?”,而是“如果你不接種疫苗,你會傷害多少人?”

在疫情早期,2020 年 2 月,波士頓舉行的一次約有 175 名與會者的國際商業會議成為了一次超級傳播事件。據估計,截至 2020 年 11 月 1 日,僅那次會議就在美國引發了超過 30 萬例感染。

我們都聯絡在一個巨大的、看不見的網路中。“六度分隔”對於我們無數相互聯絡的驚人密度來說,並非誇張。如果你拒絕接種疫苗並感染了新冠病毒,你可能無意中傷害的人數可能是天文數字。

諸如檢測、保持距離和戴口罩等緩解措施是預防病毒傳播的不完善工具。疫苗接種是我們在這次疫情中最接近確定的事情。資料表明,疫苗在減少傳播方面非常有效。

對那些仍然未接種疫苗的人的資訊應該是:不要讓病毒利用你來傷害他人。

這是一篇觀點和分析文章;作者或作者表達的觀點不一定代表《大眾科學》的觀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