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病毒大流行使兒童面臨網路性剝削的風險

一次對話就能保護你的孩子安全

為了遏制新冠病毒的傳播,全國各地的學校都已關閉。我們已經經歷了預期的後果:學生在學業上落後,父母因為孩子們的尖叫而無法完成工作。

但這裡還有一個更可怕的問題。當孩子們在家時,他們會上網,而網路兒童掠奪者將會利用這種情況。一份來自歐洲刑警組織的新報告指出,那些試圖透過網際網路對兒童進行性剝削的人的數字活動有所增加。掠奪者在網路論壇上發帖稱,他們預計年輕人會因為社會隔離、缺乏監管和在電腦上花費更多時間而變得更加脆弱。3月下旬,聯邦調查局向全國各地的父母發出了關於這一危險的警告

許多父母沒有意識到網路性虐待的風險。《紐約時報》最近報道了一個案例,一位母親很欣慰她的兒子在玩《我的世界》和《堡壘之夜》,而不是更暴力的《俠盜獵車手》。後來,她在兒子與其他玩家的線上聊天中發現了一段涉及兒童獸交的影片。這樣的故事正變得越來越普遍。2018年,科技公司報告在其平臺上發現了超過4500萬起兒童性虐待材料。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 訂閱來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透過購買訂閱,您將有助於確保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掠奪者會進入聊天室和影片遊戲會話,並且經常偽裝成未成年人,開始一些無害的對話。這些互動會升級為成年人迫使兒童向他們傳送色情照片或影片(有時使用金錢賄賂;有時利用圍繞自尊的脆弱性)。掠奪者隨後會利用這些影像作為敲詐的手段,脅迫他們的受害者向他們傳送更多色情材料並對虐待保密。他們可能會威脅說,如果孩子們不提供越來越露骨的影像,他們會將這些照片傳送給孩子們的父母。

作為心理健康專業人士,我們經常在為時已晚的時候才看到這些案例。我在急診室遇到過太多因被剝削而處於危機或有自殺傾向的孩子。有些人會出現終生的創傷後應激障礙症狀。另一些人則患有長期的信任和親密關係障礙。

由於圍繞性的羞恥感(掠奪者會利用這一點),孩子們常常會保密他們與施虐者的互動,直到互動失控。我們生活在一個性經常被認為是壞事或可恥的社會中。孩子們不想和父母談論這件事。如果襲擊者拍攝了孩子的性照片,受害者很可能會因為父母會看到這些材料而感到恐懼。這種對性羞恥的恐懼可能會讓人感到壓抑,並阻止舉報。孩子們通常沒有意識到自己是這些情況的受害者。即使他們意識到了,他們仍然害怕別人會對他們有不同的看法,或者因為他們參與了性行為而對他們評價很低。所以他們保持沉默。可以說,父母可以做的最重要的事情是與他們的孩子公開談論這些風險,並消除羞恥感。

然而,在新冠病毒大流行期間居家辦公的現實是,成年人很忙,也很分心。他們正在努力平衡管理自己的心理健康支援他們的孩子之間的相互競爭的需求。幸運的是,有一些簡單的方法可以保護他們的孩子。即使是一次談話也能產生影響。

父母應該與孩子進行坦誠的對話,並採取不加評判的立場。羞恥感在這裡是一個危險的因素,可能會導致孩子們在網路互動升級時隱藏有風險的網路互動。羞恥感也依賴於沉默。告訴你的孩子,他們可以和你談論性,你不會因此而對他們有不同的看法或評價。提醒他們,無論如何你都愛他們。解釋說,如果成年人對他們有性行為,這不是他們的錯,他們應該告訴你。

與他們談論危險訊號行為:陌生人告訴他們要對他們的關係保密,要求他們提供個人資訊,要求他們將對話轉移到其他監管較少的平臺(如Snapchat),並提供遊戲內積分等禮物。國際兒童求助熱線組織建立了一個國際資料庫,其中包含已建立的熱線,如果父母擔心虐待或剝削,可以撥打這些熱線。非營利組織“終止對兒童的暴力”組織了資源,供父母在各種線上平臺(從Snapchat到Xbox)上保護孩子的安全。

現在是一個可怕的時期。我們大多數人因對健康的擔憂而感到不知所措和分心。但是,小小的談話可以保護我們的孩子在網路上的安全。和你的孩子談談。公開討論風險和羞恥感。保護他們的安全。

Are you a scientist who specializes in neuroscience, cognitive science, or psychology? And have you read a recent peer-reviewed paper that you would like to write about? Please send suggestions to Mind Matters editor Gareth Cook. Gareth, a Pulitzer prize-winning journalist, is the series editor of Best American Infographics and can be reached at garethideas AT gmail.com or Twitter 

@garethideas.

Jack Turban is a fellow in child and adolescent psychiatry at the Stanford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 where he researches the mental health of transgender youth. His writing has appeared in the New York Times, the Washington Post, the Los Angeles Times, and more. Follow him on Twitter@jack_turban.

More by Jack Turba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