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石油短缺佔據頭條新聞時,水資源短缺正在世界各地造成至少同樣多的難題。最引人注目的情況發生在亞洲,世界上的兩個超級大國中國和印度正在努力應對日益嚴重且尚未解決的水資源挑戰。中國華北大平原是超過2億人口的家園,通常為半溼潤或乾旱地區,依靠不可持續地抽取地下蓄水層進行灌溉。黃河已被改道,以至於不再流入大海。與此同時,由於抽取地下水,北京和其他北方大城市的水位正在急劇下降。
同樣,印度南部容易發生乾旱,南部各邦爭奪跨越邦界的河流流量。當降雨不足時,卡納塔克邦等上游邦會切斷流向下游邦(如泰米爾納德邦)的水流,給農民和社群帶來殘酷的後果。在印度北部,數千萬眼鑽井正在以比補充速度快得多的速度消耗地下水,就像在中國一樣。當然,這些問題並不侷限於發展中國家。美國西部各州之間以及美國和墨西哥之間,對稀缺的河流流量存在激烈的爭奪。美國大平原地區相當一部分農業依賴於廣闊但正在枯竭的奧加拉拉蓄水層。
持續的人口和經濟增長將對淡水供應造成更大的壓力。在這一點上,對河流和蓄水層的進一步索取通常是一場零和博弈:一個地區獲得更多的水意味著其他地區水資源短缺加劇和生態系統不穩定。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氣候變化將進一步加劇緊張局勢。中國、印度和亞洲其他地區的數億人依賴於喜馬拉雅山脈冰川融水形成的河流。這些冰川正在退縮,許多將在本世紀消失,供水也將隨之消失。還有數億人至少部分依賴融雪。然而,即使降雪量保持不變,氣候變化也會改變這些水流的時間。隨著氣溫升高,融化的雪水將在春季更早地注入河流,並且在漫長而乾燥的夏季將無法使用。
黃河不再流入大海。
氣候變化還將以我們仍然知之甚少的方式改變降水和蒸發的模式。乾燥的地方可能會變得更乾燥;降雨可能以次數更少但更集中的形式出現;熱帶氣旋等極端天氣事件的強度可能會增加。例如,我在哥倫比亞大學地球研究所的同事們使用了理論推理和 1000 年的樹木年輪資料來論證全球變暖可能會加劇美國西部的乾旱。一些仍在激烈爭論的證據表明,印度洋海面溫度升高可能導致東非部分地區乾旱。
解決方案不會簡單。是的,更好的水定價將大大提高效率。滴灌可以減少農作物的水需求。海水淡化可以極大地擴大供水,儘管能源成本很高。蓄水系統可以使農民免受作物歉收的痛苦。但是這些解決方案預設了大量的資本支出,並且這些解決方案並不能自動滿足無法支付這些資本的窮人的需求。此外,這些解決方案通常與挑戰的規模不相稱,因為它們可能會帶來巨大的不利生態後果。
為不斷增長的世界確保用水將需要科學、生態學、經濟學、倫理學和國際合作的最佳結合。關於氣候變化,《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在動員尋求科學共識和可能的解決方案方面做出了卓越的工作。在水科學、技術和政策方面的並行努力可能被證明具有類似的全球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