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鎮中不熟悉的地方漫步後,您能感覺到朝哪個方向走才能回到地鐵站或您的汽車嗎? 如果可以,您要感謝您的內嗅皮層,這是一個最近被確定為負責我們方向感的腦區。 該區域訊號的變化甚至可以解釋為什麼有些人比其他人更擅長導航。
這項新工作增加了人們對我們大腦如何知道我們身在何處的理解。 該領域的開創性發現為約翰·奧基夫贏得了去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他是倫敦大學學院的神經科學家,他發現了海馬體中的“位置細胞”,海馬體是一個與記憶最相關的腦區。 當我們移動到特定位置時,這些細胞會被啟用,因此它們中的一組會形成環境地圖。
奧基夫與他的前學生愛德華·莫澤和梅-布里特·莫澤分享了該獎項,他們現在都在挪威卡夫利系統神經科學研究所工作,他們在內嗅皮層(海馬體附近的區域)發現了“網格細胞”。 網格細胞被稱為大腦的 GPS 系統。 人們認為它們告訴我們我們相對於起點的方位。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 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塑造我們今天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第三種類型——頭朝向細胞,也在內嗅區發現——當我們面向特定方向(例如“朝向山”)時會放電。 這些專門的神經元似乎共同實現了導航,但具體如何實現仍不清楚。 例如,除了知道我們面向哪個方向之外,我們還需要知道朝哪個方向行進。 在這項新研究之前,人們對大腦中如何或在何處產生這種目標方向訊號知之甚少。
由倫敦大學學院的雨果·斯皮爾斯領導的一個研究團隊,要求 16 名志願者熟悉一個虛擬環境,該環境由一個方形庭院組成,每面牆上都有景觀(例如森林或山脈),每個角落都有獨特的物體。 然後,他們掃描參與者的大腦,同時向他們展示來自環境的檢視,並要求他們指出不同物體位於哪個方向。
當志願者面向每個方向時,內嗅區顯示出獨特的活動模式——這與頭朝向細胞應有的行為方式一致。 然而,研究人員發現,無論志願者是面向特定方向還是僅僅思考它,都會出現相同的模式。 該發現表明,發出頭朝向訊號的相同機制也模擬目標方向。 大腦究竟如何在兩者之間來回切換尚不清楚,但研究人員認為,大腦可能會先發出您面向哪個方向的訊號,直到您有意識地決定考慮要去哪裡,此時相同的細胞會執行模擬。
有趣的是,參與者的目標方向訊號越一致,他們就越能正確回憶起目標物體位於哪個方向,這可能為導航能力差異提供基於大腦的解釋。 然而,應該謹慎解釋這些結果。 “表現越差可能會導致效果越弱,這有很多種方式,”在倫敦大學學院領導另一個研究這些系統的團隊的尼爾·伯吉斯警告說。 例如,如果參與者的注意力不集中,她或他不僅表現會更差,而且還會產生較少相關的腦活動。
這項工作可能具有臨床相關性。 導航能力通常是痴呆症(如阿爾茨海默病)的早期受害者,因為內嗅區是最早受到影響的區域之一。 斯皮爾斯的研究小組正在與醫生合作開發測試,以幫助識別缺陷並可能衡量疾病進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