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腦可以區分真笑和假笑

虛假的笑聲會使特定的皮層區域“更亮”

Aaron McConomy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我們大多數人都會因為好笑的笑話而笑,但有時我們並非真的被逗樂也會笑。假笑在社交場合很常見——例如在重要的面試或充滿希望的第一次約會中。“笑聲非常有趣,因為我們在所有人類文化和其他物種中都觀察到它,”倫敦大學皇家霍洛威學院的認知神經科學家卡羅琳·麥克吉蒂根說。“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社會訊號。”

在 2013 年的一項研究中,當時在倫敦大學學院擔任博士後研究員的麥克吉蒂根和她的同事掃描了 21 名參與者的大腦,當時他們被動地聽著由搞笑 YouTube 影片引發的笑聲片段或根據指令產生的笑聲(指示聽起來儘可能自然)。在隨後的測試中,當聽到擺拍的笑聲時,內側前額葉皮層“亮起”更多的受試者,更擅長檢測笑聲是真誠的還是虛假的。(這個大腦區域參與理解他人的觀點。)“如果你聽到一種笑聲,就這個人想表達的意思而言,它似乎模稜兩可,”麥克吉蒂根解釋說,“那麼你要試圖弄清楚這個人聽起來像這樣是有道理的。”

在 2016 年的一項後續研究中,麥克吉蒂根和她的同事招募了一組新的參與者,讓他們根據真實性和積極性等各種品質對笑聲片段進行評分。他們將這些發現與原始大腦資料進行了比較,發現內側前額葉皮層的活動與笑聲的真實性呈負相關。他們的分析還顯示,兩種型別的笑聲都激活了聽覺皮層,儘管隨著笑聲變得更快樂、更有活力和更真實,這些大腦區域的活動也隨之增加。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認知科學家格雷格·布萊恩特(Greg Bryant)沒有參與這項研究,他說這些發現與他的研究一致。“看起來大腦並沒有真正努力對笑聲進行分類,而是努力弄清楚發聲者的意圖,”他觀察到。

“從進化角度來看,能夠檢測某人是否真正在體驗一種情感,而不是他們是否沒有,這很好,”麥克吉蒂根說,“因為你不想被愚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