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腦擁有自己的社交網路

廣泛互聯的區域檢測朋友和熟人的狀態

我們人類是社會性動物。我們大多數人每天都與他人互動,並形成包含數十個朋友、親戚和同伴的複雜社交群體。維護這樣一個網路需要追蹤我們自己與其中個體的關係,並且還需要一定程度地瞭解他們彼此之間的關係。

有了這些知識,我們可以快速瞭解另一個人的社會地位,並由此推斷出對待他們的最佳方式。但是,在這個過程中大腦中發生了什麼?今天發表在《自然人類行為》雜誌上的研究表明,看到熟悉的人會啟用一個大腦區域網路,該網路似乎編碼了他們在社交群體中的位置。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卡羅琳·帕金森及其達特茅斯學院的同事招募了275名一年級MBA學生,並要求他們完成一項線上調查,其中包括關於他們喜歡與哪些同學共度空閒時間、拜訪哪些同學的家以及他們最常與哪些同學一起參加非正式社交活動(如午餐、晚餐、飲料或電影)的問題。


支援科學新聞事業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事業,方式是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他們使用調查回覆來評估每位參與者在其學術課程社交網路中的位置,根據三個不同的衡量標準:他們的社交距離,或彼此之間的“分隔度”;他們與其他網路中聯絡緊密的人的接近程度;以及他們在多大程度上連線了網路中原本不相連的個體。然後,研究人員使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 (fMRI) 掃描了 21 名參與者的大腦,同時他們觀看了成對的短片,這些短片展示了該社交網路中不同地位的同學,並告訴他們他們需要做的就是指出每對短片中的片段是否相同或不同,並且這項任務與實驗的第一部分無關。

先前的研究已經確定了大腦社交網路的組成部分,揭示了下頂葉似乎編碼了熟悉度和社交距離,以及內側前額葉皮層編碼了其他人與我們的社會相關性。與這些早期發現一致,帕金森及其同事發現,廣泛分佈的大腦區域網路中的活動對影片中人物的社會地位敏感,各個區域對社會地位的不同方面做出反應。例如,前額葉皮層活動根據每個人的聯絡程度而增加,而下頂葉對觀看者與被觀看者之間的社會距離特別敏感。“每當我們看到另一個人時,我們的大腦都會自發地記錄關於他們的豐富資訊,包括他們的性別、性格特徵、情緒等等,”帕金森說。結果表明,“我們也會自發地啟用關於他們在我們社交網路中的位置的知識,以便讓我們做好準備,以適當的方式思考和與他們互動,”她補充道。

“這看起來是一項出色的研究,”精神病學家萊昂哈德·席爾巴赫說,他是社會神經科學獨立馬克斯·普朗克研究小組的負責人,他沒有參與這項研究。“我最喜歡的是將關於日常生活社交網路的資訊與標準化的腦成像相結合,以評估與現實世界相關的社會認知的內隱測量[方法]。”

另一位未參與這項工作的觀察員——倫敦大學學院社會神經科學小組主任安東尼婭·漢密爾頓——也贊同這一觀點:“新穎之處在於獲得了對距離和社交聯絡的真實世界測量。” 然而,她補充了一個警告:“我唯一的擔憂是,社交距離與熟悉度密切相關——如果大腦只是更詳細地編碼你更經常見到的人,你可能會得到類似的結果。”

但帕金森說,她和她的同事考慮到了這一點,並將其納入了他們的實驗設計。“當然,情況是我們傾向於與朋友建立比與熟悉的熟人更親密的關係,”她說,“這反映在參與者對他們與掃描器中看到的每個人的關係的親密程度的評分中。” 她補充說,“我們控制這種熟悉度的一種方法是,參與者在掃描器中從未見過陌生人。有些人是他們的朋友,有些人是他們朋友的朋友,有些人是他們朋友的朋友的朋友(兩度與三度分隔)。似乎編碼社交距離的大腦區域對社交網路中與參與者相隔兩度和三度的人的反應非常不同,儘管他們自己對這兩類人的親密程度的評分非常相似。”

帕金森說,她現在想了解這種社會資訊如何影響人們的行為。“從這些發現中自然而然地產生的一個問題是,‘這種社交網路位置資訊是如何使用的?’”她說,“我們目前正在進行行為研究,調查關於他人社會地位的知識如何影響注意力、同理心和信任等。”

(倒數第二段已於 4 月 20 日更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