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言比鄰星b的書 [節選]

一部2013年出版的科幻小說,準確地預測了我們最近的鄰居系外行星的一些最顯著的細節

這張藝術家印象圖展示了比鄰星b行星的表面景觀,它圍繞著紅矮星比鄰星執行,這是距離太陽系最近的恆星。雙星南門二AB也出現在影像中。

閱讀科幻小說的一個被低估的樂趣是,儘管可能性很小,但一些天馬行空的虛構最終會被證明至少部分是事實——其大膽的推測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成熟,就像遺忘在地窖中的陳年佳釀,最終被人們記住和品味。有時,現實與作者想象的相似之處會令人毛骨悚然,例如H.G.威爾斯在1914年的《世界被解放》中對核戰爭的設想,或者儒勒·凡爾納的《從地球到月球》,後者在1865年預測了“阿波羅11號”登月任務的許多關鍵特徵。在凡爾納的書中,以及實際的太空歷史中,三名宇航員從佛羅里達州發射到月球,並最終在太平洋上濺落返回,所有這些都在一個以哥倫布命名的狹窄艙室中。

然而,儘管外表相似,現實似乎永遠不會真正重複這些虛構的歷史——相反,它只是押韻。威爾斯的核彈與最終建造的核彈非常不同,儘管物理學家利奧·西拉德在構思出使真正的原子武器成為可能的核鏈式反應大約一年前就讀過這本書。同樣,“阿波羅11號”指令艙被命名為“哥倫比亞號”並非巧合——它直接受到凡爾納的太空艙“哥倫比亞炮”的啟發,後者是從坦帕的一個巨型大炮中發射的,而不是卡納維拉爾角的火箭發射臺。在這樣的自我實現的預言中,夢想變成了現實,因為其他人受到作者富有遠見的推斷的啟發,試圖證實或反駁它們。

最近,現實和虛構歷史最明顯的對齊例子是上個月宣佈的比鄰星b,這是一顆新發現的,可能類似地球的行星,它圍繞著我們太陽系最近的鄰居恆星比鄰星執行。天文學家目前只知道該行星的估計質量——可能比地球大三分之一——以及它與恆星的軌道距離,略大於700萬公里。此外,他們懷疑它可能是潮汐鎖定的,這意味著這個世界永遠將其同一面朝向它的恆星,使其尾隨的半球永遠籠罩在黑夜中。儘管這些觀察結果微不足道,但它們與2013年小說《比鄰星》中首次出現的觀測結果非常接近,該書的作者是斯蒂芬·巴克斯特——這本書描述了幾個世紀後人類對比鄰星周圍一個非常相似的世界的探索和殖民。巴克斯特的行星是潮汐鎖定的,距離它的恆星600萬公里,重量僅比地球輕8%,而不是重30%。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 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關於當今塑造我們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比鄰星b的主要發現者,天文學家吉列姆·安格拉達-埃斯庫德稱這種相似之處“非常奇怪”。的確,想象的和實際的行星之間最大的區別可能在於名稱——巴克斯特將其命名為“Per Ardua”(拉丁語,意為“透過奮鬥”),而不是不那麼詩意的“比鄰星b”。真實和虛構的行星都位於比鄰星的宜居帶,這是一個溫帶的星周區域,液態水可能存在。受到科學論文中對潮汐鎖定行星可行性的評論的啟發,巴克斯特賦予了他的星球可呼吸的空氣、海洋和複雜的生物圈,這些生物圈是由該世界潮汐鎖定的狀態及其附近恆星爆發的耀斑所塑造的。目前,天文學家只能夢想著能探測到這顆真實行星的巨型望遠鏡或星際飛船,以尋找適合居住和生命的跡象。但是,這些跡象可能確實存在,只是在等待被發現。當然,該行星也可能完全不適合居住。希望科學和猜測的結合將很快推動研究人員找出答案。在此之前,可以在巴克斯特的書中找到對Proxima b可能的樣子樂觀而合理的窺視,其中詳細描述了一組科學家(以及一個堅固的機器人“ColU”或“殖民單元”)從世界的陽光照射面到黑暗面的旅程。


摘自《比鄰星》作者:斯蒂芬·巴克斯特。版權所有 © 2013,Gollancz。

他們繼續前行。日子一天天過去,唯一標記的是仍然受制於光年遙遠地球的人類睡眠週期——還有比鄰星在天空中緩慢下降,朝著西北方向的地平線,遠離他們從恆星下中心觀察到的頂點。他們兩輛車前面的陰影逐漸拉長,隨著矮星的光芒穿透越來越厚的空氣層,它經常顯得發紅,比鄰星的噴射耀斑和斑點更容易用肉眼看到。空氣也變得越來越冷;很快,如果沒有額外的衣服,他們就無法離開漫遊車的加熱內部。

四十多天後,他們到達了一片邊緣森林。

他們在這裡休息了一天,伸展腿腳並進行探索,而ColU則沿著森林邊緣出發,尋找一條穿越森林的路。劉和斯特夫以前都沒有見過這樣的森林,他們睜大了眼睛,穿過其昏暗、如大教堂般的空間,纖細的莖幹向上延伸到上方寬闊而耐心的三葉片。他們驚歎於巨大的樹冠風箏,以及爭奪最少量營養物質落入森林地面幾乎是水生黑暗中的兇猛食腐動物。對於尤里來說,這一切都使他想起了他在“艱苦之路”上的早期時光,當時他曾與約翰·辛格、哈里·索恩、珀爾·漢克斯和艾比·布蘭登斯坦等人一起探索過北方地區的森林,那裡與這個地方非常相似,這些人早已去世。

ColU返回並帶來了關於森林帶中斷的訊息,就在這裡以南不遠的一個寬闊的山谷中。他們返回漫遊車並朝那個方向出發。事實證明,該山谷是冰川作用的遺蹟,具有寬闊的底部和陡峭的牆壁。一條從遠處山丘流出的河流本身就很大,但卻被冰川切割的山谷所淹沒,河流蜿蜒地穿過山谷的底部。

他們沿著切口穿過森林帶,事實證明該森林帶相當狹窄;不久,它就變得稀疏了,只剩下孤立的樹木。

在森林之外的更開闊的景觀中,沿著冰川山谷岸邊的礫石床行駛很容易。這裡有莖床,還有風箏在飛舞,這種風箏是一種尤里以前從未見過的巨大、緩慢、笨拙的野獸,還有建築者,他們緩慢地在他們的糞堆和育兒涼棚上工作。場景沐浴在比鄰星的昏暗光線下,前方的山丘表面被粉紅色的光芒所籠罩。這裡的生命似乎很稀疏、試探性,因為它缺乏能量。尤里想起在恆星下點附近的中心叢林中,植物的巨大活力。

當他們向上遊移動時,山谷穩步變窄,朝著不久之後不再那麼遙遠的山脈移動。事實證明,這條河的源頭是一個圓形的窪地,一個位於冰川山坡上的巨大勺狀物。

在他們到達那一點之前很久,斯特夫就引導漫遊車遠離河流,朝山丘的山口移動,在山口之外,他們下降到一個平原上。他們身後的山丘的陰影現在向前延伸得很遠,但他們可以看到更多的山脈向遠處延伸,山峰覆蓋著冰,在逐漸暗淡的比鄰星光線下閃閃發光,冰川在它們的兩側呈條紋狀。

當他們穿過平原時,ColU要求更多停留。它採集了在永久陰影的水池中發現的生命形式的樣本,這些生命形式大多是生長緩慢的地衣,它們在寒冷的區域以反射的光線為食,並透過庇護它們的黑暗來保護自己免受任何移動的食腐動物的侵害。

有一次,ColU在挖掘時,發現了一個它稱之為稀有的古老化石床,由於一些隆起事故而免於火山摧毀,其中包含類似建築者的生物的痕跡,但它們要高得多,每隻都有三條長長的多關節莖腿。ColU認為,這些生物是為遷徙而建造的,是為了速度而建造的。也許這些是過渡時代的遺蹟,那時行星的自轉正在減慢,但還沒有完全鎖定在其同步的晝夜軌道週期中。ColU推測,在這樣的時代,肯定會有生物不斷遷徙,以跟上比鄰星在天空中緩慢的移動。也許這些祖先建築者就是其中的一部分。他們討論了這件事,做了一些記錄,然後離開了。

他們繼續前進,繼續前進。

•   •   •

在接近第五十天中途點時,比鄰星終於觸及地平線。現在,尤里知道,他們將下降到行星本身的陰影中。

在隨後的幾天裡,比鄰星以令人痛苦的緩慢速度下降,它的光線越來越像暮色般的紅色,其表觀形狀因涼爽的空氣層而扭曲為傾斜,其下邊緣被地平線切掉。仍然有一些樹木,偶爾會有風箏拍打著。但是,這裡的生命以疊層石為主。其中一些巨大的疊層石呈奇怪的杯狀,它們的表面形狀像碗,可以收集落日時飄落的光子。劉說它們看起來像天然的無線電天線。

他們沒有看到比鄰星完全落下。在那之前,他們開車進入了天氣,似乎無休止的風暴、陣雨、霧氣,甚至是暴風雪。斯特夫認為,隨著恆星照射側的溫暖空氣溢位到黑暗側的涼爽空氣中,它必須將其所有水蒸氣傾瀉為雲層和降水。整個終結區,在整個星球周圍,必須是一條半永久性的冰雪、雨和霧帶,他們暫時沒有看到更多的天空。但是,他們確實看到了溪流、河流,一些是冰斑的,從被雲層籠罩的山丘和高地山坡上流下來:水是由白晝的空氣輸送的,再流回它來的方向。因此,斯特夫觀察到,能量和質量的迴圈將在終結區周圍的所有區域關閉,終結區是白天和黑夜之間的分界線。

當他們穿過氣象帶,天空終於放晴時,眼前的景象壯麗無比。現在,他們行駛在一片陰影的海洋中,這片陰影匯聚在山腳下,而山的上坡仍然沐浴在陽光中,閃耀著光芒。樹木依附在這些天空中光照的孤島上,巨大的風箏懶洋洋地拍打著。甚至在山坡更下方,生命也在繁榮生長,這是一種次生的生命,蒼白、看起來營養不良的生物,有點像螃蟹或環節蟲,全部都以莖為基礎,似乎只以高處掉落的枯葉和其他碎屑為食。

尤里感到旅途的疲憊,眼睛充滿淚水,總是感到疲倦。然而,他正在發現奇蹟。“這些東西浪費在我們這三個老傢伙身上了。”

科陸要求延長停留時間。“那些山頂實際上是孤島。那裡可能存在獨特的生物群,至少在不會飛的生物中,甚至包括樹木種類。在終結者周圍的星光島嶼中,可能存在一整套獨特的生態系統。”

“留給別人去探索吧,”尤里溫柔地說。“我們有自己的目標要實現。拜託了,科陸。我希望你測試過你的探照燈……”

於是他們繼續前進,匆匆略過一個又一個奇蹟。

他們最終失去了比鄰星的直射光。現在,在這條終結線附近持續存在的陰雲密佈的天空下,唯一的光亮來自他們自己的探照燈投下的光池,而漫遊車明亮的內部則成了遠離黑暗的避風港。

斯特夫和科陸都密切關注著外部溫度;當然,溫度在下降,但下降速度並不快。在較厚的雲層下,溫度甚至可能升至零度以上。“這就證明了理論,”斯特夫說,“像這樣的星球上,厚厚的大氣層足以成為一個熱毯,將足夠的熱量輸送到黑暗的一側,以防止一切凍結。”

“還有,遠端的所有空氣並沒有在十億年前凍結成巨大的固體氧和氮冰山,”劉乾巴巴地說。“還有,我們現在仍然可以呼吸。”

“但有觀測證實總是好的。”

當他們繼續前進時,雲層突然散開,露出了繁星點點的天空。溫度驟降,開始結霜。

在一次休息時,尤里裹上保暖內衣、帶襯墊的外套和外褲,和其他人一起出去看星星。

“真奇怪,”他說。“我從來沒有真正看過星星。我小時候,在冷凍休眠之前,地球的夜空一片混亂。充滿了太空反射鏡和其他軌道雜物,即使遠離城市燈光和霧霾也是如此。從火星上可以看到星星,但我們不被允許離開穹頂。然後,在佩爾·阿爾杜阿這裡,太陽永不落下。”

“好好欣賞吧,我的朋友,”劉說。“好好欣賞吧。你無法超越阿爾法恆星的光芒,不是嗎?”一對耀眼的鑽石,它們的光亮足以投下陰影——科陸想,它們的光亮足以驅動一些微弱的光合作用。

與此同時,斯特夫正凝視著東方。“看。你們能看到那個嗎?”那是一顆閃亮的星星,低懸在地平線上。

“我看到了,”科陸喃喃自語道。“但在我記憶中儲存的星圖裡,沒有亮度這麼大的恆星。也許是一顆新星?”

“我們應該會聽到關於新星的訊息,”斯特夫說。“我想我們會弄清楚的……”

Lee Billings is a science journalist specializing in astronomy, physics, planetary science, and spaceflight, and is a senior editor at 大眾科學. He is the author of a critically acclaimed book, Five Billion Years of Solitude: the Search for Life Among the Stars, which in 2014 won a Science Communication Award from the American Institute of Physics. In addition to his work for 大眾科學, Billings's writing has appeared in the New York Times,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the Boston Globe, Wired, New Scientist, Popular Science, and many other publications. A dynamic public speaker, Billings has given invited talks for NASA's Jet Propulsion Laboratory and Google, and has served as M.C. for events held by National Geographic, the Breakthrough Prize Foundation, Pioneer Works, and various other organizations.

Billings joined 大眾科學 in 2014, and previously worked as a staff editor at SEED magazine. He holds a B.A. in journalism from the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More by Lee Billings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