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一下兩隻雌性黑猩猩在一棵樹下閒逛。一隻為另一隻梳理毛髮,有條不紊地用長長的手指穿過皮毛,挑出蟲子和樹葉碎片。接受者懶洋洋地躺在地上,看起來就像在享受水療日一樣放鬆。隨後秘密測量她的催產素水平(一種與結合和快樂相關的激素)將證實她非常快樂。
為什麼不呢?梳理毛髮似乎是一種令人愉悅的消磨時間的方式。許多種類的猿猴都將一天中的大部分時間用於梳理毛髮。除其他外,梳理毛髮可以討好並加強聯盟,因此這兩隻黑猩猩中,接受梳理的雌性在猴群中的等級可能與做這項工作的雌性相等或更高。
這個場景還有另一個層面的社會複雜性,研究人員最近才發現。如果任何一個普通的猴群夥伴在梳理毛髮,激素水平變化不大。但如果是與接受者關係密切的個體(包括但不限於親屬),催產素水平將顯著升高。換句話說,最重要的是黑猩猩是否是朋友。
支援科學新聞業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業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對我們大多數人來說,友誼的樂趣是熟悉的。像這對黑猩猩一樣,我們更有可能與我們熟識的人而不是剛認識的人一起放鬆身心,享受晚餐。自柏拉圖時代以來,哲學家們一直在讚美社會交往的樂趣,柏拉圖寫了一篇關於這個主題的對話,並且幾十年來一直有證據表明社會關係對我們有益。但直到現在,友誼才獲得嚴肅的科學尊重。來自神經生物學、經濟學和動物行為等不同學科的研究人員正在認識到動物的互動與人們在晚宴上的習慣之間的相似之處,並正在對社會行為背後的動機提出更嚴格的問題。
用數字看友誼
大多數人認為自己比同事更受歡迎——但實際上,他們的朋友比他們的朋友少。“友誼悖論”在數學上得到了證明,社會學家斯科特·L·費爾德在 1991 年指出,這只是眾多發現之一,這些發現賦予了“可以依靠的朋友”這一概念新的含義。
早期的答案雖然是初步的,但正在促使人們重新評估友誼作為一種生物和社會力量的重要性。首先,友誼顯然具有普遍性。“當我們更深入地思考友誼是什麼時,我們開始在其他物種中找到它們,”英國埃克塞特大學的行為生態學家勞倫·J·N·布倫特說,她研究獼猴和虎鯨的社會性。“這意味著那裡有一個超越人類和人類社會的故事。”
似乎也存在一種遺傳基礎,既支援我們對社交的本能,也支援我們超越家庭的實際關係。並且有強有力的證據表明,缺乏友誼可能對我們的健康有害,而那些社交關係更緊密的人壽命更長,生育成功率更高。賓夕法尼亞大學研究狒狒社會關係的心理學家羅伯特·M·西法思說,所有這些都意味著友誼具有進化起源。“這表明哺乳動物對社交需求有一種基本傾向。” 因此,友誼不是一種奢侈品;而是一種基礎設施的必需品。
繪製聯絡
究竟是什麼構成了友誼?如果你認為我們是朋友,但我認為我們只是熟人,我們到底是什麼關係?可能答案的多樣性是友誼長期以來未被研究的原因之一。科學家們傾向於研究個體,因為這意味著更少的統計難題和更多可用的資料。此外,如果人們對進化感興趣,那麼自然選擇也會在條件有利於攜帶特定特徵的個體時發生。以查爾斯·達爾文著名的雀類為例,它們的喙的大小是一個接一個地變化的。要發展關於人與人之間聯絡的進化論證更難,因為這些聯絡要無形得多。
當研究人員確實關注成對個體之間的聯絡(用科學術語來說是二元組)時,他們研究了配偶或親屬,例如母親和嬰兒。要考慮不相關且沒有性關係的個體之間的關係,就需要就如何衡量這些聯絡的屬性達成一致。友誼的當前工作定義——一種持久的積極關係,涉及長期合作——是最近才發展起來的,並且基於互動的質量和模式。
最關鍵的是,友誼是持久的。您可能在地鐵上與某人有過愉快的互動,但不會稱那個人為您的朋友。但是經常一起鍛鍊並偶爾一起吃飯的鄰居呢?那才是朋友。
雖然研究人員無法要求猴子說出他或她最親密的朋友的名字,但他們可以在自然環境中觀察動物如何以及與誰共度時光。透過多年來密切跟蹤單個動物,並一絲不苟地記錄每次發聲、梳理毛髮、合作覓食等等,行為生態學家已經積累了關於某些種群社會活動的大量資料。
在人類中,研究人員會促使受試者列出朋友的名字並識別社會關係。最常用的兩個“姓名生成”問題涉及空閒時間和討論重要事項:您邀請誰去看電影?當您生病、分手或換工作時,您會打電話給誰?名單上可能不止一個人,而且名字可能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改變,但 2014 年對大學生一年半的電話通話進行的一項研究表明,您擁有的親密朋友的數量仍然出奇地恆定。芬蘭阿爾託大學理學院的研究人員監測了 24 名學生從高中到大學的過渡期,這是一個年輕人結識許多新朋友的時期。他們發現,在此期間,特定的友誼發生了變化,但在任何給定時間,大多數人仍然依賴大致相同數量的核心夥伴——並且具體數量對每個人來說都是獨一無二的。
您的整個社交圈都與新的友誼研究相關。尼古拉斯·A·克里斯塔基斯在早年作為一名醫生時,開始對一個人的疾病可能對另一個人造成的影響感興趣,尤其是配偶。這讓他意識到,成對的人與其他人聯絡在一起,正如他所說,“形成巨大的關係網,延伸到遙遠的地方。”
克里斯塔基斯與詹姆斯·H·福勒(一位政治學家,現任職於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當時兩人都在哈佛大學)合作,研究了 3,000 人或 30,000 人以上的社交網路。他們和其他人使用計算技術,建立了關聯性的度量標準,可以對這些關係進行復雜的對映。例如,他們分別計算我會說出多少朋友的名字(“出度”)以及有多少朋友說出我的名字(“入度”)——從而處理我們對彼此的親密程度的任何不匹配的看法。他們 2009 年出版的著作《關聯:我們社交網路的驚人力量以及它們如何塑造我們的生活》 提出,高達三度分離的社交關係對體重以及吸菸習慣、利他主義和投票行為等事物都有重大影響。
為了建立這張圖表,現任職於耶魯大學的社會學家尼古拉斯·A·克里斯塔基斯和他的同事繪製了 1,020 個個體之間的聯絡。這些人中有些是相關的(兄弟姐妹,用黑線連線),有些則不是(配偶和朋友,用紅線連線)。這樣的地圖揭示了快樂的個體(黃色)往往有快樂的親密朋友。悲傷(藍色)或更中性(綠色)的個體也聚集在社交網路中。
摘自“大型社交網路中幸福感的動態傳播:弗雷明漢心臟研究 20 年的縱向分析”,作者:詹姆斯·H·福勒和尼古拉斯·A·克里斯塔基斯,發表於《英國醫學雜誌》,第 337 卷,文章編號:A2338。線上釋出於 2008 年 12 月 5 日
關於友誼的新思維方式也模糊了朋友和家人之間長期存在的區別,它認為關係的質量可能比其起源更重要。“你與配偶的關係可以是積極和支援性的,也可以是你生活中最有毒的關係,”芝加哥大學的心理學家約翰·卡西奧波說,他是孤獨神經科學研究的先驅。按照這種方法的邏輯,親屬和性伴侶可以被視為朋友,但前提是這種關係是有益的。根據這種觀點,家庭通常可能首先出現,部分原因是便利。“友誼只是持久的、長期的社會關係的代名詞,”西法思說。“親屬關係為這些關係的開始提供了一個簡單的途徑。”
動物天性
動物研究對於確立強烈的社會關係——本身——可能具有進化意義的觀點非常重要。進化論很難證明。許多旨在檢驗這些觀點的實驗不僅需要研究單個群體或種群,還需要研究它們的後代。然而,大多數動物物種的壽命比人類短,這使得衡量世代變化成為一個更簡單的命題。這可以更容易地區分因果關係和相關性。此外,在不同物種中產生共鳴的發現表明了生物學起源而不是文化起源。
迄今為止,馬、大象、鬣狗、猴子、黑猩猩、鯨魚和海豚都被證明可以形成持續多年的社會關係。對我們最親近的近親——猴子和猿類——的研究尤其具有突破性。西法思和賓夕法尼亞大學的生物學家多蘿西·L·切尼研究肯亞同一個狒狒群超過 30 年了。當他們開始時,靈長類動物學家羅伯特·欣德已經確定非人類靈長類動物具有顯著的社會關係。西法思和切尼做的第一件事是使用音訊播放實驗來表明狒狒意識到其他狒狒的關係。當一群雌性猴子聽到後代的遇險叫聲時,它們通常會看著幼崽的母親。“這表明社會關係不僅僅是我們人類想象的產物,”西法思說。
最終,在兩項獨立的狒狒長期研究中——一項由西法思和切尼領導,另一項由普林斯頓大學的靈長類動物學家珍妮·奧特曼領導——清楚地表明,這些經過長期仔細記錄的社會關係對終生繁殖成功率產生了重大影響。2003 年,奧特曼和她的同事瓊·絲綢以及杜克大學的蘇珊·阿爾伯茨在《科學》雜誌上發表了一篇開創性的論文,該論文首次明確地將成年雌性狒狒的友誼與她們的嬰兒在出生後第一年的存活率聯絡起來。在 2009 年和 2010 年,西法思、切尼、絲綢及其同事提出了類似的資料。他們還表明,擁有穩定友誼的狒狒壓力較小,並且當親密的朋友被捕食者殺死時,雌性狒狒會努力建立新的友誼——這是支援社會關係至高無上的重要性的重要證據。
這兩項研究中驚人且一致的結果讓研究人員感到驚訝,他們原本預計優勢等級會帶來最大的優勢。並非等級不重要,但關鍵因素是一組緊密的社會關係。“靈長類動物有這些長期關係,”西法思說。“它們意識到其他狒狒的關係,而這些關係對繁殖成功率有直接影響。”
對大學生的研究表明,即使朋友來來去去,個體維持的親密聯絡的總數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保持不變。
畫廊庫存(左右);科比斯(中間)
社交基因組
關於人類的相關進化觀點也引起了人們的興趣。牛津大學的進化心理學家羅賓·鄧巴等人提出的社會大腦假說認為,早期人類生活在越來越大的社會群體中的需求導致了人類大腦的擴大。畢竟,駕馭社會生活的複雜性需要社會關注和換位思考的能力,需要溝通,最終需要合作。
這個觀點根植於早期觀察到的猴子和猿類的大腦相對於身體大小比其他動物大得多,這可能是它們社會生活的結果。支援該理論的考古學和化石證據包括尼安德特人和現代人類之間大腦大小的變化(儘管很小),同時社會群體在規模上,尤其是複雜性上都有所擴大。一個被稱為鄧巴數的推論認為,無論您的 Facebook 頁面說什麼,我們每個人都只能維持大約 150 人的更廣泛的社交圈。事實證明,從軍事連隊到普通節日賀卡名單的許多形式的社會組織都徘徊在這個數字左右。
如果進化正在引導包括我們自己在內的各種物種走向親社會行為,那麼在基因組中尋找證據是有道理的。在患有影響社會功能的疾病(如自閉症和精神分裂症)的人群中已經發現了遺傳變異。多巴胺和血清素通路中的一些基因一直與社會特徵有關。“遺傳學始於瞭解基因如何影響我們身體的結構和功能,然後影響我們的思想,”克里斯塔基斯說。“現在像我們這樣的人開始詢問基因如何影響我們社會的結構和功能。”
在過去的五年裡,克里斯塔基斯、福勒及其合作者發表了一系列關於合作以及友誼可能遺傳學的論文。第一篇論文檢查了青少年至成人健康全國縱向研究中 1,110 對雙胞胎的資料,參與者在研究中被定期要求說出朋友的名字。克里斯塔基斯和福勒的團隊發現,遺傳因素佔個體與更大的朋友圈的聯絡程度(基於與該人相關的入度和出度關聯的數量)以及更令人驚訝的是,一個人的朋友之間互為朋友的機率(一種稱為傳遞性的屬性)的近一半變異。“這是一個奇怪的結果,”克里斯塔基斯說。“如果您房間裡有湯姆、迪克和哈利,迪克是否與哈利成為朋友不僅取決於迪克的基因或哈利的基因,還取決於湯姆的基因。這怎麼可能呢?我們認為原因是人們在將朋友相互介紹的傾向方面存在差異。有些人將他們周圍的網路編織在一起,而有些人則將他們的朋友分開。”
大象只是形成持久社會關係的幾種動物之一。例如,在狒狒中,當親密的朋友去世時,雌性狒狒會努力建立新的關係。在不同物種中,這些友誼可能會減輕壓力並延長壽命。
桑柴·隆格朗 Getty 圖片
就一個人在網路中的中心地位而言,一個人的社會地位也是可遺傳的。根據克里斯塔基斯和福勒的分析,一個人在特定社會角色中可能性的差異有 29% 可以用遺傳學來解釋,而不是環境。
2011 年,克里斯塔基斯和福勒使用了來自同一資料庫的六種可用基因型(這次排除了親屬),以測試朋友之間的遺傳相似性。他們發現關於“物以類聚”的老話是有遺傳基礎的。朋友們不僅具有相似的特徵;他們在基因型水平上彼此相似,超出了人們對系統性遺傳差異的預期,這些差異可能是由於共同的祖先而發生的,例如是歐洲人或亞洲人。他們在 2014 年發表的一篇關於友誼和自然選擇的論文中擴充套件了這項工作,並表明基因型的一定程度的相關性使朋友相當於四級表親。他們使用第二個大型資料庫弗雷明漢心臟研究複製了結果。“朋友可能是一種‘功能性親屬’,”他們推測道。
作為這項工作的一部分,在 2012 年發表在《自然》雜誌上的一篇論文中,他們甚至繪製了坦尚尼亞哈扎狩獵採集者的社交網路,他們的生活方式與 10,000 年前的人類基本相同。克里斯塔基斯和福勒表明,哈扎人形成的網路的數學結構與生活在現代環境中的人類的網路結構非常相似,這表明友誼的結構非常基本。
布倫特是第一個將克里斯塔基斯和福勒的社交網路分析應用於猴子的人。她與前杜克大學現任賓夕法尼亞大學的神經生物學家邁克爾·普拉特合作,在波多黎各海岸附近的卡約聖地亞哥島上研究一群獼猴,這些獼猴有廣泛的遺傳記錄。他們 2013 年的研究發現,最善於交際的猴子,即那些擁有最大、最強網路的猴子,往往是同樣善於交際的獼猴的後代。更善於交際的猴子也具有更高的繁殖成功率,這意味著它們的幼崽更有可能在出生後第一年存活下來。在 2015 年的一篇論文中,他們表明社會警惕性(觀察和收集社會資訊的能力)的遺傳率為 12%。
在她的最新工作中,布倫特現在正在探索間接聯絡——朋友的朋友——對於動物是否像對人類一樣重要。所有這些研究都基於相對較小的樣本(由可用動物的數量決定),因此它們缺乏克里斯塔基斯和福勒工作的影響力,後者使用了極其龐大的資料庫。“這在多大程度上普遍存在還有待觀察,”西法思說,但他稱結果令人震驚。“對於那些有興趣嘗試將[社會行為]對映到遺傳學上的人來說,這是一個令人興奮的時刻。”
對於波多黎各卡約聖地亞哥島上的獼猴來說,社交成功可以提高繁殖成功率。行為生態學家勞倫·J·N·布倫特發現,如果父母有很多“朋友”,嬰兒更有可能存活下來。左圖,一隻雌性狒狒為一群夥伴梳理毛髮。右圖,姐妹們在休息,而她們十幾歲的女兒們(在中間)則互相照顧。
勞倫·J·N·布倫特(埃克塞特大學)友情提供
一生的朋友
如果友誼如此重要,那麼下一個目標是透過梳理出社會關係對我們究竟有什麼作用來理解原因。我們那對梳理毛髮的黑猩猩非常像靈長類動物學家凱瑟琳·克羅克福德和羅曼·維蒂格(均在德國萊比錫的馬克斯·普朗克進化人類學研究所)研究的真實組合。在他們的工作中,克羅克福德和維蒂格發現,一對組合關係的親密程度將決定靈長類動物血液中迴圈的催產素量。西法思說,這一發現可能代表著重要的第一步:“這開始表明,與您認為關係密切的朋友互動,在生理上是非常有益的。”
在人類對社會互動的生理反應中也有線索。幾項大型縱向研究表明,我們社交網路的強度可以預測死亡率,以至於牢固的關係可能像戒菸一樣有益於我們的健康,並且比肥胖和身體活動不足等眾所周知的風險因素更具影響力。對孤獨感的研究清楚地表明,薄弱的社交網路可能對福祉有害 [請參閱下文“孤獨的危害”]。
如果關於友誼的新科學能夠更清楚地描繪出我們如何以及為何交朋友,研究人員希望以多種方式使用這些資訊。在一項雄心勃勃的隨機試驗中,克里斯塔基斯和福勒在宏都拉斯 160 個村莊的 30,000 人中探索了透過社交網路分析識別有影響力的人是否可以用來改變健康習慣並降低兒童死亡率。在卡約聖地亞哥島上,普拉特和布倫特希望能夠建立獼猴社會行為的正常變異,以此來研究超出該範圍的行為。“自閉症中似乎最先崩潰的事情之一是對他人的關注,”普拉特說。
但當然,這項工作最直接的結果將是激發人們更深入地認識到朋友在我們的生活中有多麼重要。“事實上,其他人是我們一些最大快樂的來源,”卡西奧波說。現在我們知道,他們不僅讓我們快樂,還幫助我們活下去。
孤獨的危害
克里斯托弗·赫爾維格 奧羅拉
看待友誼如何影響我們的另一個方法是研究其反面:孤獨。芝加哥大學心理學家約翰·卡西奧波一直處於該領域的前沿,並表明感知到的社會聯絡的缺乏會導致死亡率、抑鬱、攻擊性和壓力反應增加,以及社交退縮、睡眠質量下降和血壓升高。標準的社會學解釋是“社會支援”,這意味著牢固的社會關係鼓勵更好的健康行為,並減輕壓力的負面影響。
然而,對於卡西奧波來說,這並不是一個足夠好的答案。他正在更深入地研究——在大腦中。“大腦是形成、評估、監測、維持、修復和更換有益連線的器官,也是調節有助於健康生活或發病率和死亡率的生理反應的器官,”他說。
卡西奧波的理論是,感知到的孤立——無論是感覺在人群中孤獨還是經歷不必要的孤獨——都會讓我們感到不安全。“當您感覺到自己處於社會邊緣時,這不僅僅讓您感到悲傷,”他說。“這也是對您生存的威脅。[您的] 大腦進入自我保護模式。” 他說,在這種狀態下,就像一群動物邊緣的動物一樣,您會更擔心自己而不是周圍的人,並且您會對可能的社會威脅保持高度警惕。什麼會受到影響?社交技能。“社交技能的本質是您要換位思考並[對]他人產生同情心,”卡西奧波說。
在實驗室中,他和他的同事在人類研究參與者中誘導了孤獨感。研究人員使用催眠術和準備好的指令碼,引導參與者經歷他們生活中經歷過深刻的社會聯絡和孤獨的時刻,以改變他們的情緒狀態。然後,他們進行了心理測試,發現即使是合群的人,一旦讓他們感到孤立,社交技能也會變差。在一項實驗中,受試者承擔了一項任務,即識別一串字母(構成一個單詞)呈現的顏色。孤獨的受試者在說出與社交詞彙(如“競爭”)相關的顏色時速度較慢,如果社交詞彙具有負面情緒聯想(如“拒絕”),則速度甚至更慢。“延遲表明存在干擾效應,”卡西奧波在 2009 年寫道。“即使這項任務與社交性無關,並且沒有任何意識到要這樣做的意圖,孤獨的參與者仍在掃描並受到負面社交資訊的干擾。” 似乎當您最需要社會聯絡時,您最無法實現它。
卡西奧波假設,這種“孤獨迴圈”隨後會啟用神經生物學和行為機制,從而導致不良的健康結果。使用功能性 MRI,他發現孤獨個體的大腦對負面社交線索的啟用程度高於負面非社交線索。這種模式在更善於社交的參與者中並不成立。孤立會對大腦活動產生如此可衡量的影響這一事實突出了友誼在人類生活中的重要性。—L.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