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佳藥物?

藥物與談話療法在抑鬱症治療中的效果對比

想象一下 一種治療抑鬱症的方法,它具有以下特性:它與抗抑鬱藥物一樣有效,但沒有它們的副作用。治療結束後,其療效持續時間比抗抑鬱藥物更長。它的益處可以推廣到生活的許多領域。它會導致大腦中與抑鬱症相關的過程發生變化。通常每週只需給藥一次。它通常花費相同或低於藥物的費用。聽起來好得難以置信?事實上,這種療法已經存在了幾十年,儘管很多人並不瞭解它。它被稱為心理療法。

為什麼這麼多人不瞭解這些事實?一個原因是製藥公司擁有龐大的廣告預算,可以積極地向公眾和開處方的醫生推銷抗抑鬱藥物。相比之下,心理治療師幾乎沒有營銷預算。在本專欄中,我們將嘗試透過提供抗抑鬱藥與心理療法的評分卡來創造公平的競爭環境。

抗抑鬱藥:優點和缺點
儘管存在許多不同種類的抗抑鬱藥,但我們將重點關注當今最常用的處方藥:SSRIs,或選擇性血清素再攝取抑制劑 [參見對頁的方框]。


支援科學新聞業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業,方式是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服用抗抑鬱藥的人通常在兩到四周內不會顯示出改善。對於任何特定個體而言,某些抗抑鬱藥比其他抗抑鬱藥更有效;沒有一種抗抑鬱藥被證明在群體水平上比任何其他抗抑鬱藥更有效。許多接受抑鬱症治療的人嘗試過兩到三種 SSRIs(或其他抗抑鬱藥)後,才找到一種有效且副作用可以忍受的藥物。研究發現,約有 50% 到 70% 的服用 SSRIs 的人是有效者,症狀減輕了 50% 或更多。對於某些患者,抑鬱症有所好轉但仍然存在,而另一些患者則變得無症狀。治療後殘留的症狀是有問題的,因為它們預示著抑鬱症復發的重大風險因素。

在治療效果出現後,通常會告訴患者繼續服藥至少 6 到 12 個月,以防止復發。如果患者曾多次發作,或者他們的抑鬱症很嚴重,則可能會被告知更長時間地服用藥物,以避免抑鬱症復發。與安慰劑相比,以這種方式使用抗抑鬱藥進行維持治療可降低複發率。除了百憂解外,抗抑鬱藥療法尚未被證明對兒童和青少年有效,並且對於一小部分 24 歲以下的人可能不安全,正如我們在上一期專欄“抗抑鬱藥會導致自殺嗎?” [《大眾科學·思想》,2007 年 8 月/9 月] 中討論的那樣。此外,抗抑鬱藥可能會導致胎兒損傷,因此強烈建議孕婦不要服用。

在大多數藥物試驗中,所有患者都接受相同的抗抑鬱藥。然而,在現實世界中,如果一種處方藥不起作用,精神科醫生通常會嘗試另一種藥物。德克薩斯大學西南醫學中心的 A. John Rush 及其同事最近的一項研究更接近於 SSRIs 在實踐中的使用方式。研究人員為抑鬱症患者提供了一套四步選擇方案,以便在必要時使用。所有受試者都從相同的抗抑鬱藥(西酞普蘭)開始。在隨後的三個步驟中的每一步,那些沒有反應或無法忍受副作用的人都會得到一個選擇選單,其中包括更換藥物、添加藥物或新增或轉換為認知行為療法 (CBT)。這項研究產生了 67% 的總體緩解率,遠高於大多數顯示緩解率(不包括改善率)接近 33% 的研究。

一些針對成人的研究表明,將心理療法和藥物結合使用比單獨使用任何一種療法都更有效。此外,幾項針對成人的研究發現,對於重度抑鬱症,藥物治療可能比心理療法更有效,儘管關於這一點的證據尚不明確。

關於心理療法的內幕訊息
儘管關於心理療法作為抑鬱症治療方法的大量研究,科學家們僅評估了幾種型別的心理療法。到目前為止,CBT 是研究最廣泛的。這些療法教導和鼓勵新的行為,並幫助人們改變過度消極的思維。人際心理療法 (IPT) 具有第二多的支援資料。對其他療法的研究,例如短期精神動力學療法、以患者為中心的療法和情緒聚焦療法,剛剛開始,但這些少數研究的結果是積極的 [參見下方的方框]。在本專欄的其餘部分,我們對心理療法的討論指的是那些已獲得研究支援的實踐。

抗抑鬱藥和常見副作用

選擇性血清素再攝取抑制劑或 SSRIs 可以緩解抑鬱症,但也可能存在缺點。

SSRIs 的常見副作用

  • 短期(持續幾周):噁心、腹瀉、緊張和失眠

  • 長期(持續數月或更長時間):性慾低下或性功能障礙(在 50% 到 75% 的患者中)和鎮靜

研究支援的心理療法
科學家們僅評估了幾種型別的心理療法。認知行為療法和人際心理療法存在最多的支援資料,這些療法已被證明可有效治療抑鬱症。只有少數研究檢查了以下列出的其他三種療法的表現,但它們的結果令人鼓舞。

關於 CBT 療效的發現與大多數 SSRI 研究的發現非常相似。大約三分之二接受 12 到 16 次 CBT 療程的患者顯示出改善或緩解。(療法費用與藥物費用相同或更低的主要原因是人們服用抗抑鬱藥的時間通常比接受心理療法的時間長得多。)到目前為止,不同療法之間的比較表明它們的效果大致相同。然而,截至撰寫本文時,尚無心理療法研究採用 Rush 及其同事對抗抑鬱藥使用的多階段方法;在實踐中,如果心理治療師正在使用的方法不起作用,他們通常會切換策略。由於心理療法研究僅使用一種方法來達到實驗控制的目的,因此它們可能低估了心理療法對抑鬱症的療效,儘管這種推測有待正式研究。

大量研究表明,治療結束後,僅接受藥物治療的患者的複發率是僅接受 CBT 治療的患者的兩倍。此外,抗抑鬱藥治療的輟學率是 CBT 的兩到三倍,一項大規模研究發現,使用抗抑鬱藥 90 天后,輟學率高達 72%。接受抗抑鬱藥治療並繼續維持治療的康復患者的複發率與完成 CBT 且未接受進一步治療的患者大致相當。這些發現表明,CBT 可能比藥物更好地解決了一些潛在的因果過程,或者它可能為患者提供應對技能,使他們能夠更好地應對生活事件。相比之下,抗抑鬱藥治療可能更具有姑息性,只要服用藥物,就可以抑制症狀。即便如此,大約一半對 CBT 有反應的人會在兩年內復發,這表明我們心理學家仍然有工作要做。CBT 研究人員正在努力尋找進一步降低治療後複發率的方法。例如,最近的研究發現,對於在初始治療結束後的一年中接受被稱為正念認知療法的八次療程的團體強化治療的康復抑鬱症患者,對於那些曾有三次或更多次抑鬱發作的患者,複發率有所降低。

在患有抑鬱症的兒童和青少年中,只有一種抗抑鬱藥(百憂解)被證明有幫助,而幾種不同型別的心理療法已被證明有益。然而,在這兩種情況下,治療效果都只是中等程度。關於藥物治療和心理療法相結合治療這些人群的研究結果顯示,該組合與任何單一治療相比,要麼沒有優勢,要麼只有輕微優勢。

儘管結果有些不一致,但大多數證據表明,心理療法和藥物治療相結合對成人更有效,但對兒童和青少年則不一定有效。一項精心設計的大規模研究針對慢性抑鬱症成人比較了一種非 SSRI 抗抑鬱藥、一種改良形式的 CBT(強調改變人際關係模式和消極思維)以及它們的組合。儘管每種單一療法的反應率與通常在抑鬱症治療研究中獲得的反應率相當,但組合療法的反應率卻高達驚人的 85%!

總結
抗抑鬱藥物和某些形式的心理療法對於治療成人抑鬱症相當有效,但在初始反應率和複發率方面仍有很大的改進空間。兩種治療的反應率(改善或緩解)平均約為三分之二。這意味著許多人得到了幫助,但仍殘留一些抑鬱症狀,而另一些人則根本沒有得到幫助。心理療法和藥物療法的結合可能會為成人帶來更好的結果,但對兒童和青少年幾乎沒有或沒有額外的益處。儘管心理療法在兩年隨訪期內的複發率是藥物療法的一半,但兩種療法的複發率仍然高得令人不安。

心理療法、藥物療法以及兩者結合對於成人抑鬱症都有幫助,但對患有抑鬱症的兒童和青少年效果較弱。藥物療法可能更適合某些人,心理療法可能更適合另一些人,而兩者結合可能更適合其他人。我們不知道哪些人對任何給定的治療反應最好。此外,還有許多其他重要問題尚未解答。與迄今為止研究的短期心理療法相比,臨床實踐中通常使用的更長期的心理治療是否會導致更好的初始結果?像 Rush 及其同事用於藥物療法那樣的序貫策略是否會改善心理療法的療效?我們能做些什麼來進一步減少或消除復發?對於某些型別的人和抑鬱症,某些治療是否比其他治療更好?

所以,總結一下。我們瞭解到心理療法和藥物療法都相當有效。我們知道,當治療停止時,心理療法比藥物療法更能預防復發,心理療法幾乎沒有或沒有任何負面副作用,並且心理療法對於患有抑鬱症的兒童和青少年來說是一種安全且中等有效的治療方法。它還可以改變與抑鬱症相關的生物學 [參見對頁的方框]。CBT 和 IPT(兩種實證支援最好的抑鬱症療法)以及其他一些有實證支援的心理療法應被認真考慮用於尋求治療的抑鬱症患者。如果對心理療法的反應不足,可以嘗試其他型別的心理療法,或者可以添加藥物治療方案。雖然心理療法和藥物療法的結合可能比單獨使用任何一種療法都更有效,但藥物副作用可能會成為問題。

我們希望我們提供的資訊能夠消除一些被某些製藥公司的營銷策略所助長的錯誤印象,並鼓勵讀者將心理療法視為一種可行的抑鬱症治療方法,它比藥物療法具有多種優勢。

(延伸閱讀)

  • 成人和老年抑鬱症治療中的心理療法和藥物治療:哪種單一療法或聯合治療? S. D. Hollon、R. B. Jarrett、A. A. Nierenberg、M. E. Thase、M. Trivedi 和 A. J. Rush 發表於《臨床精神病學雜誌》,第 66 卷,第 4 期,第 455–468 頁;2005 年。

 

  • 認知行為療法的實證地位:元分析綜述。 A. C. Butler、J. E. Chapman、E. M. Forman 和 A. T. Beck 發表於《臨床心理學評論》,第 26 卷,第 1 期,第 17–31 頁;2006 年。

SA Mind 第 18 卷第 5 期本文最初以“最佳藥物?”為標題發表於SA Mind 第 18 卷第 5 期(),第 80 頁
doi:10.1038/scientificamericanmind1007-8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