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幼兒談論想法的好處

與幼兒討論想法可能有助於他們在長大後理解他人的想法

每個父母都知道,幼兒是奇怪且難以理解的生物。他們反覆無常,自相矛盾,尤其是在試圖與他人互動時。我兩歲的女兒也不例外。她一會兒還在擔心一個哭鬧的嬰兒。下一刻,她就會搶走她朋友的玩具,並大喊“我的!”當我告訴她不要做某事時,感覺就像我在對一堵磚牆說話。然而,一項新的研究表明,我今天對她說的話可能會影響她未來幾年內推斷他人想法的能力。

幾十年來,科學家們認為,心理理論——即推斷他人想法和情緒的能力——在兒童達到三四歲之前不會開始成熟。他們透過一項名為“錯誤信念任務”的測試得出這個年齡。該測試旨在探究兒童是否可以從他人的角度看待問題。在一個經典的例子中,孩子們會遇到以下場景:薩莉在玩一個球。她把球放在一個籃子裡然後離開了。在她離開的時候,安妮把球從籃子裡移到了一個盒子裡。然後問孩子:“當薩莉回來時,她會在哪裡找球?”

大多數兩三歲的孩子會回答說薩莉會在盒子裡找球,因為那是他們知道球所在的地方。但到了四五歲,孩子們通常會說薩莉會在籃子裡找球,因為那是她會認為球所在的地方。這是一個簡單的轉變,從基於具體事實的答案轉變為基於對他人知識或信念的推測的答案。然而,這種適度的發展使我們能夠在相互聯絡的社會世界中生存和繁榮。從辦公室合作到分配家務,甚至在繁忙的交通路口導航,我們都依賴於我們推斷他人想法的能力。否則我們如何預測他們下一步可能會做什麼呢?


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 訂閱來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關於當今塑造我們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雖然孩子們在錯誤信念任務中的表現最初使科學家得出結論,認為心理理論在四歲左右發展,但這個假設此後被推翻。2005年開始,一系列巧妙的研究發現,幼兒甚至只有十個月大的嬰兒也存在心理理論的證據。這些研究使用了錯誤信念任務的修改版本,以非語言方式衡量兒童的期望。例如,由於嬰兒會對令他們驚訝的事件看得更久,發展心理學家可以使用注視時間來推斷言語能力尚未發展的兒童的預測。在修改版的錯誤信念任務中,當有人在物體實際所在的地方而不是在那人原本期望物體所在的地方尋找物體時,幼兒和嬰兒的注視時間更長。

雖然孩子們通常在四歲左右掌握標準的錯誤信念任務,但具體時間可能在三歲到近六歲之間不等,這取決於孩子。親子互動似乎是影響個別兒童這一里程碑時間的一個因素。研究表明,當母親在與年幼子女的談話中更頻繁地提及心理狀態(想法、情緒和願望)時,這些孩子在幾年後的心理理論測試中往往表現更好。但這僅僅是早一點學會一些關鍵詞的問題,還是會導致心理理論能力的長期差異?

羅西·恩索、克萊爾·休斯及其在劍橋大學的同事透過對兒童進行為期八年的測試來解決這個問題。他們首先在家庭用餐期間訪問了兩歲兒童的家,並記錄了母親和孩子使用“思維詞彙”的頻率,例如知道忘記認為想法興趣理解。一年後,他們對每個孩子進行了標準的錯誤信念測試和言語理解測試。大約三年後,他們對孩子們進行了更多的錯誤信念測試,並記錄了母親和孩子在家裡一起讀圖畫書時使用“思維詞彙”的頻率。四年後,當孩子們十歲和十一歲時,他們進行了另一項言語理解測試,並讓孩子們進行了一項名為“奇怪故事”的不同心理理論測試。最後,作者研究了這些衡量標準之間的相關性,並模擬了它們彼此之間的關係。

科學家們最近在《兒童發展》雜誌上發表了他們的研究結果。他們發現,母親在與兩歲幼兒交談時使用“思維詞彙”的次數預示了孩子們在六歲和十歲時在心理理論測試中的表現。這種影響並非反映了語言掌握能力,也不是說與幼兒使用許多“思維詞彙”的母親在孩子長大後也傾向於這樣做。孩子們的言語理解能力得分以及母親在六歲時與孩子使用“思維詞彙”的情況都不能解釋這些結果。

與兩歲的孩子談論他人的想法和信念是否會讓孩子在未來更好地進行社會推理?很難說。這些最新的結果是基於相關性的,不能證明一件事導致另一件事。儘管如此,它們還是引人入勝且具有暗示性的。鼓勵年幼的孩子思考他人的信念和感受可能會增強心理理論能力,或者只是讓孩子們習慣於考慮他人的想法,這種習慣會持續到他們的中學時期。

這種影響甚至有可能持續到青少年時期之後。我們都知道,有些成年人似乎不理解或不考慮他人的想法和感受。最近的一項研究證實,成年人在推斷他人心理狀態的能力方面存在差異。可能我們早期與孩子關於想法和感受的討論——甚至在我們意識到他們在聽之前——可以為這種推理型別的細微差異奠定基礎,這種差異會持續到青春期甚至成年期。

目前,很明顯,幼兒對他人的想法的理解是一個複雜而不斷發展的領域。我在我女兒的善良和殘忍中每天都能看到它。世界是一個社會迷宮,她必須在成長和獲得獨立的過程中學會如何導航。但也許,透過今天和她談論想法和信念,我可以為她做好準備,並給她提供明天找到方向所需的工具。

您是專門研究神經科學、認知科學或心理學的科學家嗎?您是否閱讀過最近發表的同行評議論文,並且想就此撰文?請將建議傳送給《心理問題》編輯加雷思·庫克,他是普利策獎獲獎記者,也是 NewYorker.com 的定期撰稿人。加雷思也是《最佳美國資訊圖表》系列的編輯,可以透過 garethideas AT gmail.com 或 Twitter @garethideas聯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