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上做自己的好處

研究表明,真實的生活方式會帶來更幸福的人生

Portrait of smiling woman against textured wall.

Instagram 上充斥著源源不斷的牛油果吐司、拿鐵拉花和復古 Huji 濾鏡,宣傳著幾乎每個人都渴望的生活。如果你相信社交媒體的說辭,這個世界充滿了幸福、健康、蓬勃發展的人們,他們享受著奢華的假期,與一生的朋友一起喝酒,並在網上推廣他們的熱情專案。即使在全球疫情和社交隔離程度創紀錄的情況下,許多人仍然會成為社交媒體上光鮮亮麗的完美形象的犧牲品。

但是,像 Chrissy Teigen 和 Dax Shepard 這樣的名人已經朝著不同的方向發展,透過分享真實生活中平凡而真實的經歷,激勵了數百萬使用者。當人們以一種感覺真實的方式展示自己,還是分享一種自我理想化的生活版本時,他們會更快樂和更滿意?在我們在《自然·通訊》上發表的研究中,我們著手解決這個問題,並確定個人的線上形象實際上如何影響他們。

我們的出發點是一個超過 10,000 名 Facebook 使用者的資料庫,他們完成了性格問卷調查,並自願將其 Facebook 個人資料資訊用於科學目的。這個獨特的資料集使我們能夠比較人們如何看待自己(即,他們對性格問題的回答)與他們如何透過帖子和他們關注的頁面向社交網路和世界展示自己(即,基於計算機對其性格的預測,來自Facebook 帖子頁面)。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例如,“簡”可能認為自己是內向的人,並在問卷調查中這樣描述自己。如果她以內向的人通常的方式在社交媒體上發帖(例如,談論閱讀、書籍或電腦),那麼她的社交媒體真實性得分會很高。換句話說,她的自我認知與她向他人表達自己的方式相符。相反,如果簡將自己描述為內向的人,但卻以典型的外向型人士的方式發帖(例如,談論派對或週末外出),那麼她的社交媒體真實性得分會很低。

將這種真實性得分與參與者的生活滿意度水平(即,他們在多大程度上將自己的生活總體狀況評估為積極和理想的)進行對映,結果表明,那些以更真實——而不是自我理想化——的方式表達自己的人報告說對自己的生活更滿意。Teigen 和 Shepard 顯然是贏家!

然而,出現的一個問題是:“這對每個人都真的適用嗎?當然,如果我是一個情緒穩定的外向型人士,那麼真實地發帖可能很棒。這既是我自己,也是每個人都希望我成為的樣子。如果我是一個神經質的內向型人士呢?我能從做真實的自己中獲得同等的好處嗎?”因此,我們回到我們的資料來測試這一點。事實證明,這種擔憂在很大程度上是沒有根據的。社交媒體上的真實自我表達與參與者的生活滿意度之間的關聯程度,並不取決於他們的性格特徵在社會上有多受歡迎。換句話說,外向型和內向型人士都從做真實的自己中獲益。

但是,真實的表達實際上會導致更高的生活滿意度水平嗎?還是說,對生活更滿意的人更容易真實地發帖?為了證明以真實的方式發帖確實能促進幸福感,我們對最初的研究進行了後續實驗,以證明因果關係。

為了進行這項實驗,我們招募了社交媒體使用者,並將他們隨機分配到以真實方式發帖(基於他們的性格)或以受歡迎且讓他們在他人眼中看起來良好的方式發帖。在按照這些指示度過一週後,我們切換了組別:最初以真實方式發帖的人隨後被要求以理想化的方式發帖,反之亦然。與我們最初的發現一致,我們發現,在以真實方式發帖一週後,參與者報告說,與他們在為了取悅他人而發帖的那一週相比,他們的積極情感和情緒水平更高。

我們的發現無法解答使用社交媒體是否比完全不使用社交媒體更好的問題。完全戒除社交媒體可能會產生最高水平的生活滿意度。但我們的結果確實表明,如果您經常使用社交媒體,您應該儘量不要成為完美的犧牲品——而只需做自己!

您是專門研究神經科學、認知科學或心理學的科學家嗎?您是否閱讀過最近一篇您想撰寫評論的同行評審論文?請將建議傳送給“心理問題”編輯Gareth Cook。Gareth 是一位普利策獎獲獎記者,是《美國最佳資訊圖表》系列編輯,您可以透過 garethideas AT gmail.com 或 Twitter

@garethideas.

Erica R. Bailey 是哥倫比亞商學院的博士候選人。她研究真實性,既考察是什麼讓人感覺像自己,又考察是什麼讓他們在別人看來是真實的。

更多作者:Erica R. Bailey

Sandra Matz 是哥倫比亞商學院 David W. Zalaznick 商業副教授。作為一名計算社會科學家,她結合大資料分析和傳統實驗方法研究人類行為和偏好。

更多作者:Sandra Matz
SA Mind Vol 32 Issue 3本文最初以“線上做自己的好處”為標題發表於SA Mind 第 32 卷第 3 期(),第 11 頁
doi:10.1038/scientificamericanmind0521-1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