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智》書評:《審美的大腦》

來自《大眾科學·心智》的書籍和推薦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審美的大腦:我們如何進化出對美的渴望和對藝術的享受
作者:Anjan Chatterjee
牛津大學出版社,2013年

我們為何渴望美?藝術看似沒有實際用途,為何卻感覺對我們的生活至關重要?這些問題長期以來一直吸引著哲學家和藝術家。現在神經科學家也加入了探討。

《審美的大腦》探索了神經美學領域,即研究我們的大腦如何體驗和響應藝術、音樂和美麗事物的科學。神經科學家查特吉認為,對美的本能幫助我們的物種得以延續。藝術是我們對美和知識追求的產物。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未來繼續有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報道。


作者首先介紹了審美體驗的複雜神經機制。當我們觀看事物時,無論是《蒙娜麗莎》還是城市天際線,來自眼睛視網膜神經細胞的資訊都會傳遞到大腦的枕葉,以處理我們所看到的內容。如果我們覺得這些景象美麗,大腦就會充滿產生快感的神經遞質。美與快樂密不可分。

查特吉轉向進化心理學來解釋我們為何被美麗的事物所吸引,他認為這種衝動可能提高了我們祖先的生存機會。面部對稱性通常預示著更好的配偶,而遍佈綿延山丘、水道和盛開植物的景觀可能對原始人類具有吸引力,因為它們提供了安全的避難所和給養。

當然,我們與藝術的關係比這些簡單的理論可能暗示的更為複雜。藝術並不總是美麗的,至少不是以直接的方式。它可以是粗俗的、怪誕的或抽象的;它可以講述一個故事,激發情感或描繪一個特定的時刻。以雕塑《尿基督》為例,它描繪了一個浸泡在尿液中的耶穌受難像。查特吉解釋說,在不瞭解背景的情況下觀看這件藝術品的人通常會感到厭惡,但那些知道藝術家意圖展示耶穌受難的恐怖的人往往會在其中找到更深層的意義。我們對藝術的反應可能比對令人愉悅的景色或場景更為豐富和細緻。

總的來說,《審美的大腦》對美和藝術的神經和歷史基礎進行了有趣的概述。然而,查特吉可能在他這本244頁的書中涉及了太多內容。他試圖捕捉美學、快樂和藝術的宏大主題,同時穿插關於科學、歷史甚至數學的軼事,這有時會導致他偏離主要論點。儘管如此,他還是提出了一個令人信服的論點,即儘管藝術和美可能看起來是非必需品,但它們體現了我們對生活中快樂和意義的追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