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戀的兩面性:尋求讚賞和競爭

並非我們認為的每個自戀者都表現出這種人格特質的兩個方面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在過去的兩年裡,對自戀的研究煥然一新。這種特質現在被認為有兩個不同的維度:尋求讚賞和競爭。隨後的研究,包括最近對演員的研究,揭示了比過去的工作更細緻入微的人格圖景。例如,演員比大多數人更渴望讚賞,但往往不如普通人那樣具有競爭性——他們可能渴望成為焦點,但他們不一定會為了達到目的而排擠他人。

對自戀的新理解始於2013年發表在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人格與社會心理學雜誌》)上的一篇論文,該論文確定了自戀的兩個維度。“以前關於自戀的理論和衡量標準將這種特質視為一個單一的結構,將能動性方面——自信、支配、魅力——與對抗性方面——攻擊性和貶低他人——混淆在一起,”德國明斯特大學的 Mitja Back 說,他是該研究的主要作者。將這兩個方面混為一談使自戀行為令人困惑。

Back 的團隊研究了數百名健康受試者,發現與自戀相關的特質分為兩類,自戀的兩個方面都旨在維持積極的自我形象。自我推銷會贏得讚揚,而自我防禦則會貶低他人以抵禦批評。尋求讚賞和競爭各自對肢體語言、人際關係健康和個性產生不同的影響。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在即將發表在Social Psychological and Personality Science(《社會心理學與人格科學》)雜誌上的最新論文中,演員和表演系學生被自己和他人評價為比非演員更執著於尋求讚賞。但是,儘管贏得重要角色需要與同行演員競爭,但與他人合作也需要協作,而這一方面也吸引了演員:研究發現,演員的競爭性低於非演員。因此,好萊塢可能如預期的那樣充斥著自我主義者,但並非都是混蛋。這項研究由德國萊比錫大學的 Michael Dufner 領導,他與 Back 在這兩篇論文上都有合作。

意識到自戀的雙重性是有益的。“最初吸引我們社交伴侶的地方不一定是在長期關係中讓我們快樂的地方,”Back 說。即使自戀者有光明、迷人的一面,通常也只是時間問題,陰雲就會出現。除非,也許在百老匯是例外。

Matthew Hutson 是一位居住在紐約市的自由科學作家,也是The 7 Laws of Magical Thinking(《魔法思維的七定律》)的作者。

更多作者文章:Matthew Hutson
SA Mind Vol 26 Issue 3本文最初以 “自戀的兩面性” 為標題發表於 SA Mind 第 26 卷第 3 期(),第 15 頁
doi:10.1038/scientificamericanmind0515-15b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