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尿布的測試物件

嬰兒何時能識別他人的意圖——並變得能夠自主行動?

託比躺在嬰兒床裡,看著他的母親克勞迪婭做家務。當一件又一件衣服消失在洗衣機中時,他高興地咿呀學語,並愉快地踢著腿。“我想知道他是否意識到我是故意拿起這件T恤放進洗衣機?”克勞迪婭問道。“他是否能有意識地控制自己的動作?”

感到好奇的不僅僅是父母。在過去的二十年裡,研究人員一直在研究中提出類似的問題。近年來,他們對嬰兒的認知發展獲得了一些令人驚訝的見解。事實證明,即使是最小的嬰兒也比我們傳統上認為的知道得多得多。

幾個世紀以來,嬰兒一直被視為幾乎是被動的存在,他們從環境中吸收的資訊很少,而且他們的動作幾乎完全是反射性的。今天的情況大不相同:科學家們知道,人類在出生後的頭幾個月裡學習速度驚人,可能比他或她一生中的任何其他時候都快。嬰兒用所有感官探索世界,他們的大腦處理大量的經驗和刺激。心理學家正在探索推理的種子究竟何時開始萌芽。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有影響力的故事。


小測試物件
如何研究尚未會說話的兒童的能力?心理學家轉向一系列基於系統觀察嬰兒行為的測試技術。首先,這些程式利用了嬰兒對新物體或情況的自然注意力。情況越令人驚訝,嬰兒的注意力就越集中。嬰兒也覺得玩具娃娃、毛絨動物、不尋常的聲音和燈光效果很有吸引力。其次,嬰兒非常善於模仿,這為深入研究他們的發展提供了另一種途徑。然而,測試確實必須考慮到兒童的身體發育進展。例如,涉及抓握和搖晃物體的任務不適合大約六個月以下的兒童。

研究人員探索的關於嬰兒能力的主要問題之一是,嬰兒是否透過觀看他人的行為來學習?例如,假設一個孩子觀看一個成年人操縱一個戴著手套的木偶。成年人取下木偶的手套並搖晃三次,使鈴鐺響起,然後將手套戴回。在多次演示此序列後,成年人將木偶交給嬰兒。當嬰兒玩木偶時,研究人員分析他們的小受試者。令人驚訝的是,年僅六個月大的孩子就利用了他們之前的觀察。他們重複他們觀察到的動作序列的第一步——脫下手套——的頻率遠高於沒有看到該序列的對照組的成員。在 24 小時內,只要重複玩木偶的機會足夠頻繁,他們就會繼續記住這個動作。然而,孩子們要到大約 15 到 18 個月大才能掌握所有三個步驟。

另一個研究問題是,嬰兒僅僅是複製他人的動作,還是他們可以想象一個他們隨後著手產生的效果? 20 世紀 60 年代流行的“條件反射”實驗證實,即使是新生兒也可以透過做出特定的動作來學會引發愉悅的效果——也就是說,他們可以在很小的時候就受到條件反射。他們幾乎在出生後不久就開始四處活動,並吸收和處理周圍環境中有趣的現象。從他們的經驗中,他們隨後發現了偶然性,即他們自己的動作與周圍環境中發生的事件之間的關係。在對哺乳期新生兒進行的實驗中,他們可以學會在一定頻率下吮吸,以透過耳機引出自己母親的舒緩聲音,而不是其他女人的聲音。我們在實驗室研究嬰兒對偶然性熟悉程度的另一種方法是使用移動玩具。嬰兒躺在嬰兒床裡,腳踝上繫著一根繩子,繩子的另一端繫著一個移動玩具。每當她踢腿時,她都會看到移動玩具移動。幾分鐘之內,她就發現了這種偶然性,並且她踢腿的頻率更高了。

基於模仿而不是條件反射的實驗也可能具有啟發性。 2002 年,我在慕尼黑馬克斯·普朗克人類認知與腦科學研究所的研究小組進行了一項研究,其中 72 名 12 個月和 18 個月大的嬰兒觀看了一名男子執行一個由三部分組成的系列動作。成年人拿起一個放在泰迪熊面前的圓柱形木塊,搖晃它,然後將其放回原位。對於一組兒童來說,搖晃木塊會發出有趣的嗡嗡聲;對於另一組兒童來說,放回原處會發出聲音。

演示結束後,孩子們玩了熊和積木。與未進行演示的對照組兒童相比,他們模仿發出聲音的動作的頻率更高且更早。從這項研究中,我們瞭解到,在一歲(甚至更早)的時候,孩子們利用從觀察中獲得的知識來預測他們行為的效果。

在另一項實驗中,我們想確定嬰兒在哪個年齡段意識到他們自己發起的效應與他們之前觀察到的效應並不相同。這一次,當測試人員拉動一個紅色塑膠環時,會發出清晰的音調;推動環會使其發光。隨後,在讓孩子們自由玩耍該物體之前,實驗人員顛倒了順序:拉動導致燈亮,而推動則產生聲音。大約 15 個月大的孩子注意到了這種差異;只有在這個年齡段,他們用環執行觀察到的動作的頻率才低於對照組的孩子,對於對照組的孩子來說,順序沒有顛倒。這一結果意味著,只有在第二年,孩子們才開始認識到別人的行為及其效果與他們自己的行為及其效果之間的特殊關係。

有意還是無意?
進一步的實驗表明,只有五六個月大的嬰兒就可以識別他人的行為是有意的。阿曼達·L·伍德沃德(Amanda L. Woodward),現任職於馬里蘭大學,於 1998 年進行了一項此類研究。嬰兒觀看舞臺上的一隻手反覆抓住一個特定的物體,例如塔,而不是放在它旁邊的第二個物體,例如立方體。然後,塔和立方體的位置被切換。在測試的一種變體中,由於位置切換,手再次伸向塔,但使用了不同的動作來抓住它。在第二個版本中,動作相同,但手拿起立方體。孩子們發現後一種操作更令人著迷:當動作的目標物體發生變化但手的動作保持不變時,他們觀看的時間明顯更長。這一觀察結果表明,五到六個月大的兒童可以將他人的抓握動作解釋為有意的。

如果動作是新的且不熟悉的呢?為了尋求答案,我們的研究小組擴充套件了伍德沃德的實驗。我們向嬰兒展示了一隻手,手背觸控一座塔並將其推到新的位置。我們發現,年僅六個月大的嬰兒就可以意識到這種不熟悉的動作是有意的——但前提是這些動作伴隨著清晰可辨的效果,例如塔的位置發生變化。如果省略這種效果,嬰兒會將該動作視為無意的。伍德沃德的另一項研究(在 2005 年的《認知》雜誌上報道)發現,到一歲時,嬰兒甚至可以識別出另一個人做出的單獨動作受潛在計劃的支配。

因此,發展心理學家進行的最新研究對傳統觀點——即理解他人行為的前提是自己先前的行為——提出了質疑。這些能力可能是並行發展的。即使託比目前還無法有目的地執行特定的動作,但他肯定可以理解他母親的意圖。嬰兒發展的這一方面與語言相似,理解能力遠早於說話能力。

對父母來說的結論是:即使在孩子出生的第一年,他們可能也比您意識到的更瞭解您的行為。

(作者)
Gisa Aschersleben 是德國薩爾布呂肯薩爾蘭大學的發展心理學教授。

(延伸閱讀)

  • 嬰兒有選擇地編碼演員伸手動作的目標物體。《認知》,第 69 卷,第 1 期,第 114-145 頁;1998 年,阿曼達·L·伍德沃德。

  • 嬰兒如何理解有意行為。《意圖和意向性:社會認知的基石》。B. Malle、L. Moses 和 D. Baldwin 編輯。麻省理工學院出版社,2001 年,A. L. Woodward、J. A. Sommerville 和 J. J. Guajardo。

  • 嬰兒做,嬰兒看!動作產生如何影響嬰兒的動作感知。《認知發展》,第 22 卷,第 1 期,第 16-32 頁;2007 年 1 月至 3 月,佩特拉·豪夫、吉薩·阿舍斯萊本和沃爾夫岡·普林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