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最冷角落之一的溫度達到一千年來最高

格陵蘭島中北部地區的溫度達到至少一千年來最高水平,加劇了冰川融化,導致全球海平面上升

2 visitors walk among free-floating ice in Greenland.

2019年7月30日,在格陵蘭島伊盧利薩特附近異常溫暖的天氣中,遊客在漂浮在伊盧利薩特冰峽灣中的冰塊中行走。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格陵蘭冰蓋最冷的一些地區已經達到了至少一千年來最溫暖的水平——而且它們正在經歷的融化量可能也達到了千年來的最高水平。

發表在一項新研究中的發現強調了世界第二大冰蓋面臨的嚴峻趨勢。氣溫正在穩步上升,冰川正在逐漸縮小,地球上冰凍的地方很容易受到氣候變化的穩步推進的影響。

該研究於週三發表在《自然》雜誌上,重建了格陵蘭島一千年的氣候歷史,使用了從冰蓋中精心鑽取的大量冰芯。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格陵蘭島蘊藏著世界上最古老的一些冰,這些冰已凍結在原地數百年或數千年。冰中含有被困的氣泡和其他化學特徵,這些特徵提供了關於水凍結時氣候狀況的線索。科學家可以將較老的冰與較新的冰層進行比較,以確定該地區的氣候隨時間推移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在格陵蘭島中北部——冰蓋最冷和海拔最高的地區之一——進行了鑽探。冰芯包含的資訊一直延伸到 2011 年和 2012 年,當時它們是從冰蓋中提取出來的。

他們認為,2001 年至 2011 年之間的溫度比 20 世紀的平均溫度高出約 1.5 攝氏度。而且對於整個 1000 年的研究期間來說,這些溫度都是“異常的”。

根據《巴黎氣候協定》,各國正在努力將全球變暖控制在遠低於 2 攝氏度的水平,如果可能的話,還要低於 1.5 攝氏度。這些是全球目標,指的是全球平均溫度——有些地方升溫更快,有些地方升溫更慢。

這項新研究表明,世界上最冷和冰雪覆蓋最嚴重的地區之一已經達到了這個閾值。到全球平均氣溫達到 1.5 攝氏度時——這可能在十年左右的時間內發生——格陵蘭島的氣溫可能會飆升得更高。

已知格陵蘭島的這個地區具有高度的自然變率,這意味著氣溫多年來一直在上下波動。但這項新研究現在在一個冰蓋最冷的角落發現了人為變暖的明確訊號,這完全不同於過去幾個世紀的自然變化。

“儘管在全球變暖的背景下,這在預料之中,但我們對這種差異的明顯程度感到驚訝,”阿爾弗雷德·韋格納研究所、亥姆霍茲極地和海洋研究中心冰川學家、該研究的主要作者瑪麗亞·赫霍爾德說。

該研究還發現,隨著氣溫升高,格陵蘭島中北部融冰產生的液態水量也在增加。融水發現的結果不如溫度發現的結果那麼確定,但研究人員表示,融化率可能也“史無前例”,在過去一千年裡是最高的。

科學家們對此並不感到意外。研究人員觀察到,近年來格陵蘭島受融化事件影響的區域有所增加,其中包括冰蓋中最高和最冷的地區。

2021 年 8 月,研究人員震驚地觀察到格陵蘭島頂峰研究站(冰蓋上的最高點)有記錄以來首次降雨。那裡非常寒冷,通常只下雪。降雨發生在破紀錄的融化事件之中,研究人員稱這是今年晚些時候襲擊冰蓋的最大此類事件。

近年來,格陵蘭島發生了一系列其他破紀錄的融化事件,其中一些事件導致頂峰站融化——儘管沒有降雨。這些事件包括 2019 年和 2012 年的重大融化事件。

更頻繁和更強烈的融化事件是格陵蘭島令人嚴重擔憂的原因。它們會增加從冰蓋流失到海洋中的融水量,從而導致全球海平面上升。

新發現與格陵蘭冰蓋的長期趨勢相符。

研究人員寫道,這些發現“表明全球變暖現在也可以在世界上最偏遠的地區之一被檢測到。”

轉載自 E&E News ,經 POLITICO, LLC 許可。版權所有 2023 年。E&E News 為能源和環境專業人士提供重要新聞

Chelsea Harvey covers climate science for Climatewire. She tracks the big questions being asked by researchers and explains what's known, and what needs to be, about global temperatures. Chelsea began writing about climate science in 2014. Her work has appeared in The Washington Post, Popular Science, Men's Journal and others.

More by Chelsea Harvey

E&E News provides essential energy and environment news for professionals.

More by E&E News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