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爾弗雷德·魏格納的大陸漂移學說在他1915年出版的著作《海陸的起源》中提出後,在最初幾十年裡一直默默無聞。儘管一些地質學家收集了更多證據來支援這一理論,但大多數人仍然持懷疑態度,因為似乎沒有任何合理的機制能夠使巨大的陸地板塊在地球表面進行長途旅行,犁過海洋地殼。
現代板塊構造運動的概念於1962年出現,由普林斯頓大學的哈里·H·赫斯提出。赫斯在二戰期間曾擔任美國海軍運輸船的船長,並利用船上的聲納繪製了他航行沿途的太平洋海底地圖。他假設地球的所有地殼——包括海洋地殼和大陸地殼——都是可移動的,由地幔底層中的對流運動驅動。新地殼在中洋脊形成,那裡的地幔熱岩漿湧出並結晶。年輕的地殼從中洋脊擴張,而老地殼在深海溝處沉回地幔。透過這種方式,地殼和地幔最上層固體部分(合稱岩石圈)被劃分為移動的板塊。
在研究發現海底岩石的磁性與預測相符後,赫斯的觀點被接受:地球磁場會 периодически 逆轉極性,並在凝固的岩石中留下印記,產生與中洋脊平行的交替磁性帶。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報道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因此,大陸漂移的根源在於地球內部產生的巨大熱量。放射性衰變至今仍在產生熱量。然而,科學家估計,三十億年前,湧出的熱量是現在的兩倍,導致出現許多熱點,岩漿從中湧出,將早期岩石圈分裂成許多小的構造板塊。最早的大陸可能並不比冰島大多少,而且在其他方面也很相似:大約1600萬年來,冰島(下圖)一直在北大西洋中脊的一個熱點之上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