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支援科學新聞業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業 訂閱。 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未來能夠持續產出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報道。
在養育孩子方面,所有父母都在努力尋找鼓勵和紀律之間的適當平衡。 去年冬天,耶魯大學法學教授蔡美兒在她《虎媽戰歌》一書中聲稱,成功的育兒方式需要控制孩子生活的大部分方面,從禁止玩伴聚會和過夜,到因為孩子成績低於 A 而對他們尖叫,這引起了軒然大波。 研究對這種育兒方式有何看法?
“沒有證據表明侵入性行為在我們之前去過的任何文化中是合適的,包括中國,”田納西大學諾克斯維爾分校的心理學家 Brian K. Barber 說。 為了更多地瞭解心理控制在全球範圍內的差異,Barber 和他的同事採訪了來自五種不同文化的 120 名青少年,包括哥斯大黎加、泰國和南非,然後又調查了 2,100 名青少年。 他們最近提交給《青少年期雜誌》的研究結果表明,蔡美兒書中描述的一些行為,例如侮辱孩子(她曾稱女兒為“垃圾”)、否定他們的感受和侵犯他們的隱私,與孩子的抑鬱和反社會行為有關,這一發現與過去的研究相符。
Barber 區分了“專制型”家庭(即過度強制的家庭)和“權威型”家庭,後者在嚴格的同時也伴隨著溫暖和對自主性的鼓勵。 在一項針對 20,000 多名美國高中生的先前研究中,天普大學的 Laurence Steinberg 和他的同事發現,在權威型家庭中長大的孩子通常心理健康,而在專制型家庭中長大的孩子則有較高的焦慮和抑鬱。 值得注意的是,來自這兩種家庭的孩子都取得了相當不錯的成績,這表明虎媽式教育對於取得卓越成就來說並非必不可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