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一次又一次地馴化野生動物,產生了外表更柔和、性情更溫順的個體,例如狗和豚鼠。但一項新的研究表明,我們的一種靈長類近親——非洲猿類,即倭黑猩猩——在沒有人為干預的情況下做了類似的事情。它自我馴化了。
杜克大學腦科學研究所的人類學家布萊恩·黑爾注意到,倭黑猩猩看起來像是其最近的近親黑猩猩的馴化版本。倭黑猩猩不如黑猩猩具有攻擊性,其頭骨較小,犬齒較短。而且它花更多的時間玩耍和進行性行為。這些特徵與區分家養動物和野生祖先的特徵非常相似。它們都是被稱為馴化綜合症的一系列特徵的一部分。
在一次大型部門晚宴上,當他聽哈佛大學人類學家理查德·蘭厄姆發表關於倭黑猩猩的演講時,黑爾意識到了倭黑猩猩和家養物種之間的相似之處。“他當時在談論倭黑猩猩如何成為一個進化謎題,”黑爾回憶道。“‘它們相對於黑猩猩來說有所有這些奇怪的特徵,我們不知道如何解釋它們,’”蘭厄姆曾指出。“我說,‘哦,這就像銀狐!’理查德轉過身說,‘什麼銀狐?’”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方式是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有關塑造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有影響力的故事。
黑爾提到的狐狸是俄羅斯遺傳學家德米特里·貝萊耶夫的遺產。在20世紀50年代,貝萊耶夫開始在圈養條件下飼養野生銀狐,並繁殖那些對人類飼養員攻擊性最小的狐狸。僅過了20代,他就創造出了相當於我們家犬的狐狸。當人類靠近時,它們不再咆哮,而是搖起了尾巴。與此同時,它們的耳朵變得更鬆軟,尾巴更捲曲,頭骨更小。
貝萊耶夫的實驗表明,如果你選擇更友好的動物,馴化綜合症的其他部分也會隨之而來。黑爾認為,類似的過程發生在倭黑猩猩身上,儘管沒有人類的干預。
強姦、謀殺和與鄰居的戰爭都是黑猩猩生活的常見方面。然而,倭黑猩猩的社會要和平得多。黑爾認為,倭黑猩猩的類黑猩猩祖先發現自己身處一個攻擊性個體表現不佳的環境中。透過選擇最合作的個體,進化塑造了一種“自我馴化”的猿類,正如貝萊耶夫透過挑選最溫順的狐狸而培育出家養狐狸一樣。
黑爾現在在一篇新論文中闡述了他的觀點,該論文由他與蘭厄姆和哈佛大學的同事維多利亞·沃伯共同撰寫,並於1月20日在《動物行為》雜誌上線上發表。
倭黑猩猩和黑猩猩在100萬到200萬年前從一個共同的祖先分化出來,當時剛果河的形成將一群猿類分成了兩部分。考慮到這兩個物種都不能游泳,這兩個種群“可能就像在不同的星球上一樣,”黑爾說。
兩個群體面臨著截然不同的環境。黑爾認為,最終變成黑猩猩的北部種群,在食物方面與大猩猩有更多的競爭。它們被迫為了剩餘的食物而激烈地相互競爭。雌性受到的待遇尤其差,很容易被雄性在性和資源方面壓制。
“在南方的倭黑猩猩領地,情況則有所不同,”黑爾解釋說。“這條河會保護倭黑猩猩的祖先免受大猩猩的侵害。”有了更多的食物,雌性可以聚集在一起,形成緊密的社會聯絡,並更好地抵抗雄性的侵犯。在這片富饒的土地上,選擇聯盟而不是蠻力的攻擊性最弱的雄性最有可能交配。在河流以南,更友好的猿類繁榮發展。
因此,黑爾認為它們的成熟速度開始放緩。許多家養動物透過放慢發育速度而變得不那麼具有攻擊性,因此成年人保留了幼年特徵。例如,隨著貝萊耶夫的狐狸變得更加溫順,它們的思想和身體變得更像幼犬而不是野生成年狐狸。
當家犬和倭黑猩猩從各自的祖先進化而來時,可能也發生了同樣的事情。它們的體格發生了變化——臉變得更短,頭骨縮小,性別差異縮小,牙齒縮短,部分毛髮失去了顏色。它們的身體對壓力的反應更加緩和。它們的行為方式也不同,玩耍、梳理毛髮和交配的次數更多。更溫順的幾代也對社會暗示更加敏感。僅僅透過放慢成熟速度,它們就進化出了一整套相同的馴化特徵。
英國杜倫大學的格雷格·拉森說:“人們一直將馴化視為以人為中心的事情:有目的的、有方向的、我們對動物做的事情。”他沒有參與這項研究。“但是布萊恩說的是,我們賦予所有這些人本主義意義的這個過程,實際上是自然界中發生的。這太酷了。”
並非所有人都相信黑爾的觀點。埃默裡大學的倭黑猩猩專家弗朗斯·德瓦爾說:“我不相信。”他指出,尚不清楚倭黑猩猩是否是從類黑猩猩的祖先進化而來,反之亦然。如果後者是正確的,那麼問題是為什麼黑猩猩變得如此具有攻擊性,而不是為什麼倭黑猩猩進化得更加友好。黑爾承認這個問題。“這是一個真正的挑戰,特別是考慮到我們沒有這兩種物種的任何化石,”他說。
德瓦爾還想知道其他以雌性為主導的物種,例如斑點鬣狗或環尾狐猴,是否也會表現出自我馴化的跡象。黑爾同意。“要真正檢驗這個假設,”他指出,“你需要有十幾個你認為自我馴化的物種,才能瞭解生態學中可能解釋這些變化的原因。”
最終,黑爾希望對倭黑猩猩的遺傳學、行為和生態學進行更多的研究,以證明他的觀點是對還是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