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龍性別的尾巴故事

尾椎骨的大小和形狀差異提供了一種區分雄性和雌性化石的方法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研究人員認為他們已經找到了一種區分雄性恐龍和雌性恐龍化石的方法——至少對於一些小型帶羽毛的物種而言。科學家在3月31日的Scientific Reports雜誌上報告說,性別之間的關鍵差異在於尾巴根部附近的骨骼。

該團隊檢查了一對20世紀90年代中期在蒙古出土,並於2001年首次描述的化石。由於這種火雞大小的竊蛋龍(“偷蛋蜥蜴”)是在一塊7500萬年前的岩層中彼此僅幾釐米的地方被發現的,因此一些科學家給這對恐龍起了個暱稱“羅密歐與朱麗葉”。

阿爾伯塔大學(位於加拿大埃德蒙頓)的脊椎動物古生物學家、該研究的合著者斯科特·珀森斯說,由於這些生物的椎骨關節已經融合,研究人員認為這些恐龍已經停止生長——這意味著它們是成年恐龍。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當今世界具有影響力的發現和想法的故事。


但確定這對恐龍是否確實是一雄一雌是很棘手的,因為與大多數化石一樣,沒有軟組織遺骸的痕跡:只儲存了骨骼。一個化石是完整的骨骼,而另一個化石則缺少尾巴的中間和末端部分。但這足以揭示出V字形骨(也稱為人字骨)的長度和形狀的明顯差異,V字形骨從尾巴根部附近的椎骨向下突出,為肌肉和肌腱提供附著點。

性感展示
其中一個化石中的一些V字形骨比另一個標本中的更長,並且具有更寬的尖端。珀森斯說,這些差異似乎不是由損傷或疾病引起的。它們似乎也不是化石化過程中骨骼發生變化的結果。

相反,研究人員認為,這些變異是性別差異的標誌。雌性恐龍的骨骼可能較短,以方便產卵過程。在雄性恐龍中,一組更長、尖端更寬的V字形骨可能為它們據推測擁有的陰莖回縮肌提供了更好的錨定。

但最誘人的解釋可能是,雄性恐龍需要更大的V字形骨來錨定控制其靈活的羽毛狀尾巴的肌肉。研究人員懷疑,雄性竊蛋龍會像現代孔雀的行為一樣,搖動它們羽毛狀的尾巴,進行復雜的展示以吸引潛在的配偶。

成雙成對
馬里蘭大學帕克分校的脊椎動物古生物學家托馬斯·霍爾茨說,這個理論很有趣,但還不能完全令人信服。由於該研究的作者只比較了兩個竊蛋龍標本,他們無法排除V字形骨形狀的差異僅僅是光譜上的變化,而不是性別二態性的跡象的可能性。

霍爾茨說,對其他竊蛋龍化石的分析應該揭示V字形骨是否會聚整合兩個形狀組——支援性別分裂的觀點——或者以一系列形式出現。

對這些發現的證實可能使研究人員能夠使用V字形骨比較來確定其他可能使用羽毛進行展示的小型恐龍的性別。但霍爾茨說,這種方法不會廣泛適用於多噸重的恐龍,如霸王龍三角龍

如果得到證實,這種方法將與其他一種確定恐龍是雄性還是雌性的技術相結合。2005年,研究人員注意到,一些霸王龍化石含有類似於現代雌性鳥類髓質骨的骨組織,髓質骨為現代雌性鳥類提供短期鈣儲備以產生蛋殼。這種方法適用於其他大型恐龍,但並非萬無一失,因為髓質骨僅在性成熟且準備產卵的雌性標本中發現。

本文經許可轉載,並於2015年4月10日首次發表

撰寫地球和行星科學、材料科學和古生物學文章最多的Sid Perkins常駐田納西州克羅斯維爾。

更多作者:Sid Perkins

Nature創刊於1869年,是世界領先的多學科科學期刊。《自然》雜誌發表最優秀的同行評審研究,推動突破性發現,並被世界各地的思想領袖和決策者閱讀。

更多作者:Nature magazine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