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王龍可能長有嘴唇

多倫多大學的一位古生物學家認為,這種食肉動物的牙齒在不捕獵時是隱藏在鱗狀皮膚後面的

T. Rex skull

動物牙齒的堅硬琺琅質含水量低,通常依靠唾液保持水分。如果沒有嘴唇來保持水分並防止牙齒乾燥,堅韌的琺琅質就會變得脆弱,更容易受到損壞和磨損。

霸王龍 可能長有嘴唇。是的,你沒看錯。嘴唇。

多倫多大學的古生物學家羅伯特·賴茲正在挑戰長期以來對食肉性獸腳亞目恐龍(如 霸王龍)的傳統形象 具體來說,賴茲認為,獸腳亞目恐龍的牙齒並非一直裸露在外,伸出嘴外,無論下巴張開還是閉合,都完全可見。相反,他在 一份簡報中表示,這些牙齒是被鱗狀嘴唇覆蓋而隱藏起來的,這份簡報於5月20日在安大略省加拿大脊椎動物古生物學會年會上釋出。[血腥內臟:霸王龍屍檢照片]

賴茲在電子郵件中告訴Live Science,他一直對獸腳亞目恐龍牙齒的典型“永久微笑”形象感到困擾。他首先從獸腳亞目恐龍最接近的現存親戚—— 鱷魚 ——身上尋找關於牙齒暴露的線索。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塑造我們今天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乍一看,人們可能覺得大型獸腳亞目恐龍牙齒外露的期望是正確的。賴茲解釋說,鱷魚的牙齒約有四分之一的長度被牙齦覆蓋,但沒有嘴唇,牙冠永久外露。

然而,他在簡報中指出,如果你仔細觀察牙齒結構,可能會出現不同的情況。

動物牙齒的堅硬琺琅質含水量低,通常依靠唾液保持水分。賴茲告訴Live Science,如果沒有嘴唇來保持水分並防止牙齒乾燥,堅韌的琺琅質就會變得脆弱,更容易受到損壞和磨損。

賴茲在簡報中說,鱷魚生活在水生環境中,可以依靠它們的環境來保持外露牙齒的水分。但是,陸地棲息的獸腳亞目恐龍的大牙齒(已知具有琺琅質)可能會因長期暴露而受損,並且可能需要嘴唇覆蓋才能保持溼潤。

那大象呢?

但是,鱷魚並不是唯一牙齒外露的動物——例如,大象的牙齒也外露,許多已滅絕的劍齒食肉動物也有非常長的犬齒,當它們的嘴巴閉合時,犬齒也會外露。它們的牙齒難道不會也很容易脫水嗎?

不一定。紐約市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研究 已滅絕食肉動物 咬合力生物力學的古生物學家曾智傑說,哺乳動物的牙齒結構實際上與爬行動物的牙齒結構截然不同。

曾智傑告訴Live Science:“哺乳動物的牙齒是稜柱形的——它們具有縱橫交錯的結構。”他解釋說,當哺乳動物的牙齒生長時,琺琅質從牙根區域出現並“向各個方向向外延伸”,形成一個3D形狀,可能更擅長保持水分。

曾智傑認為,在爬行動物的牙齒中,琺琅質在一個方向上生長,形成一種不同的結構,這種結構可能無法有效地保持水分——這可能會使它們的牙齒更容易碎裂或斷裂。

但曾智傑補充說,對於爬行動物——以及獸腳亞目恐龍——來說,牙齒損壞或脫落遠沒有對哺乳動物那麼重要。科學家們發現,哺乳動物通常會生長一套乳牙,然後是一套恆牙,而爬行動物——以及可能許多(如果不是全部)恐龍——會在一生中 更換單個牙齒

曾智傑說:“相對而言,每顆牙齒對動物的價值都不如對哺乳動物的價值那麼大。霸王龍可能會磕掉一顆牙齒,或者讓一顆牙齒卡在獵物中,然後換掉它。進化出牙齒保護並不是它們進食方式的關鍵組成部分。”

恐龍,它們正在改變

賴茲在 一份宣告 中表示,人們可能不願意放棄“面目猙獰”的 霸王龍 露出牙齒的令人恐懼但又熟悉的形象。

但現在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甚,科學家們正在挑戰關於恐龍可能的外觀和行為的傳統觀念。新的化石證據、計算機建模以及與現存生物的比較正在幫助科學家們更清楚地描繪出這些已滅絕動物的圖景,顛覆了許多關於它們姿勢、步態、皮膚覆蓋物和顏色的歷史概念。

恐龍幾乎一律被描繪成灰綠色、笨重的鱗狀皮膚爬行動物的日子早已一去不復返了。與 它們在流行電影中的形象 相反,科學家們現在普遍認為恐龍覆蓋著羽毛,可能顏色各異,很像現代鳥類色彩鮮豔的羽毛,而現代鳥類是現存的恐龍譜系。

認為 霸王龍的露齒笑也應該被歸入過去,真的那麼牽強嗎?賴茲說,時間和進一步的研究將會揭曉答案。

版權所有 2016 年 LiveScience,Purch 公司旗下公司。保留所有權利。未經許可,不得釋出、廣播、改寫或再分發本材料。

Mindy Weisberger 是一位科學作家,報道生物學、古生物學、氣候變化和太空方面的新聞。她曾在哥倫比亞大學學習電影,並在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製作、撰寫和導演媒體十多年,創作了關於恐龍、天體物理學、生物多樣性和進化方面的影片,這些影片曾在世界各地的博物館和科學中心展出。她的著作《殭屍蟲的崛起:寄生精神控制的驚人科學》將於 2025 年春季由霍普金斯出版社出版。

更多作者:Mindy Weisberger

LiveScience 是當今運營的最大、最值得信賴的科普網站之一,報道影響您和更廣闊世界的最新發現、突破性研究和引人入勝的突破。

更多作者:LiveScience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