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猿類:人類僅透過觀察面部即可準確判斷黑猩猩的性格

一項新的研究表明,人類及其最近的進化近親不僅透過面部特徵傳遞性格特徵,而且人們可以從這兩個物種中捕捉到這些線索。

面部蘊含著什麼?這裡指的是黑猩猩的面部。人類似乎在基因和文化上與他們的靈長類親屬仍然足夠接近,並且僅透過觀察黑猩猩的面部就可以準確地猜測出它們的性格。這一發現揭示了我們面部進化的奧秘,並可能為自閉症的本質提供見解。

有句老話說,人不可貌相,意思是不能僅憑外表來判斷一個人或事物。然而,最近的研究結果表明,如果一個人的面部表情是中性的,那麼實際上可能可以透過觀察他的面部來正確猜測出他性格的許多方面,包括諸如可信度和攻擊性等特徵。

我們的面部可能是通往我們靈魂的窗戶,因為我們的祖先發展出面部是為了誠實地向他人表達自己——這種知識可以幫助社互動動更加順利地進行。如果我們的大腦、面部以及分析它們的能力確實以這種方式進化而來,那麼威爾士班戈大學的社會心理學家羅伯特·沃德和他的同事們推斷,我們可能與人類最近的現存親屬黑猩猩共享這個系統的一部分。


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事業: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在四個實驗中,科學家們要求大學生觀察黑猩猩的面部。首先,43名志願者觀看了帶有中性表情的黑猩猩面部的照片——例如,它們沒有露出牙齒。

研究人員之前根據15種性格因素(如“支配型”、“活躍型”、“社交型”和“同情型”)評估了照片中的37只猿類。志願者一次觀看兩張照片,每張照片都是不同的黑猩猩,並被要求猜測哪一隻更符合某種性格特徵。人們通常能夠準確地識別出“支配型”和“活躍型”的性格,並且在很大程度上幾乎正確地猜出了“同情型”。有趣的是,志願者似乎經常錯誤地判斷“社交型”,這表明他們誤解了他們所看到的內容。

在第二個實驗中,沃德和他的合作者讓30名不同的學生在七分制量表上對黑猩猩的面部進行評分,評分的特徵是第一個實驗中確定的四種特徵——支配型、活躍型、社交型和同情型。在將這些結果與科學家先前對黑猩猩的性格評級進行比較後,研究人員發現,相當一部分志願者能夠準確地猜測出猿類有多麼具有支配性。

第三個實驗支援了這些結果——另外30名學生觀看了成對的黑猩猩面部照片,每對照片中的黑猩猩性別相同但個體不同,他們通常能夠正確識別出更具支配性的猿類,並且對雄性黑猩猩的判斷比對雌性黑猩猩的判斷更準確。正如科學家向志願者描述的那樣,支配性包括更能夠驅逐、威脅或從他人那裡奪取食物——或者更可能透過果斷地介入社互動動來展示其高地位。

在最後一個實驗中,科學家們調查了志願者在評估黑猩猩的支配性以及人類可能有多外向方面的能力。 (在人類中,心理學家通常認為支配性是一種外向或外向型的性格特徵。)

研究人員首先讓另外36名學生完成測試,以測量性格、同理心和自閉症。然後,志願者比較了成對的黑猩猩面部照片的支配性,並且還觀看了成對的白人女性面部的黑白照片,這些照片都呈現出中性表情,科學家們已經評估了她們每個人的外向程度。

與之前一樣,志願者通常能夠準確地判斷黑猩猩的支配性,並且也經常正確地猜測出女性的外向性。有趣的是,那些社交技能帶有自閉症樣特徵的志願者在解讀女性外向性的跡象方面表現較差,但在判斷黑猩猩時表現良好。“我們認為這可能反映了人類特有的額外社會認知,”沃德說。“也就是說,會有一套我們與進化親屬共享的社交技能和特徵,以及另一套人類特有的、與我們自身適應性問題相關的社交技能和特徵。”

總的來說,這些發現表明,我們使用面部傳遞資訊的方式至少可以追溯到人類和黑猩猩的最後共同祖先。“不僅僅是文化訓練使我們能夠以這種方式預測行為,”沃德說。“跨物種的案例表明,在連線我們的面部外貌、我們的行為以及我們對他人的感知的資訊系統中,可能存在一些潛在的生物學基礎。”

未來的研究可以調查面部中的哪些細節實際上標誌著性格特徵,例如支配性。此外,還有一些發育性和先天性綜合徵,其面部外貌與精神問題有關,例如威廉姆斯綜合徵,“在這種綜合徵中,所謂的‘精靈’面容也與非常外向的性格有關,”沃德說。“我們想更多地瞭解影響面部發育和行為的因素。”

“瞭解黑猩猩將如何使用這些線索而不是人類,這將非常有趣,”埃默裡大學的靈長類動物學家比爾·霍普金斯說,他沒有參與這項研究。“顯然,這在實驗上更難做到,但絕對值得追求。”

此外,霍普金斯建議,“拍攝幼年猿類的照片,並詢問是否可以預測它們成年後的性格,這將很有趣。”“看看基於照片的性格主觀評級是否可以預測某些行為任務(例如趨避行為或食物分享)中的個體差異,這也將很有趣。”

沃德與羅賓·克萊默和詹姆斯·金一起,於1月14日在《進化與人類行為》網站上詳細介紹了他們的發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