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身長 13 米、體重超過一噸的蟒蛇表親的化石遺骸代表了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大的蛇。這種生物被稱為塞雷洪泰坦蟒,生活在大約 6000 萬年前的新熱帶雨林中,即今天的哥倫比亞東北部地區。根據從一個露天煤礦中發現的脊椎骨進行鑑定,據信泰坦蟒以鱷魚和其他生物為食。
除了擴大已知蛇類生物學的範圍外,這種古老的蛇還包含了原始雨林氣候的線索。由於蛇和其他爬行動物是“冷血”動物,或者說是變溫動物,它們的體溫以及生命過程都依賴於周圍空氣的溫度。空氣越溫暖,它們就能長得越大。
科學家們計算出,為了達到它龐大的體型(比現代紀錄保持者網紋蟒大了近三米),泰坦蟒必須生活在年平均氣溫至少為 30 至 34 攝氏度(86 至 93 華氏度)的環境中,這比今天典型的熱帶天氣預報 24 至 26 攝氏度要熱得多。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有助於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一些氣候模型預測,赤道地區相對免受地球自然“溫室”階段的影響,但來自泰坦蟒的證據表明,在這些事件期間,已經很熱的地方實際上變得更熱。事實上,在泰坦蟒統治之後不久,熱帶溫度可能已經上升到足以導致大範圍與高溫相關的死亡,儘管研究人員尚未找到此類酷熱事件影響的經驗證據。該研究結果發表在 2 月 5 日的《自然》雜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