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新星特徵在伽瑪射線暴餘輝中被發現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NASA/CXC/SAO/RUTGERS/J. HUGHES

天文學家們又探測到一個關於伽瑪射線暴起源的線索,伽瑪射線暴是發生在遙遠星系中的高能量爆炸。從一次爆發源輻射出的氣體雲攜帶著超新星爆炸的明顯副產品。這一發現今天發表在《自然》雜誌上,加強了超新星和伽瑪射線暴之間的聯絡,並表明爆發發生在超新星爆發後幾天。

目前關於伽瑪射線暴的形成有兩種主要的理論。第一種理論認為,它們是由於一顆極其巨大的恆星坍縮成黑洞而產生的,這引發了一次超新星(見圖)——一種噴射出球形物質火球的爆炸。第二種理論認為,爆發是由中子星落入黑洞形成的。為了進一步研究這些現象的起源,萊斯特大學的詹姆斯·N·裡夫斯和他的同事研究了被稱為GRB011211的爆發的X射線光譜。Beppo-SAX衛星於2001年12月11日定位了這次持續了270秒的事件。爆發後11小時,XMM-牛頓望遠鏡開始觀測GRB011211的所謂餘輝。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事業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關於塑造我們今天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望遠鏡在餘輝中探測到多種元素的混合物,包括鎂、矽、硫、氬和鈣,它們以光速的十分之一的速度遠離爆發源。這些元素是超新星的典型特徵。研究人員報告說,超新星可能發生在伽瑪射線暴發生前10到100小時之間。馬薩諸塞理工學院的赫爾曼·L·馬歇爾在一篇隨附的評論中寫道:“透過新的觀測,我們對伽瑪射線暴的理解變得更加清晰。”但他指出,“關於[伽瑪射線暴]顯然還有很多有待發現的東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