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廣泛視為對抗肥胖和糖尿病的人造甜味劑,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正在加劇這些疾病的全球流行。
根據本週發表在《自然》雜誌上的一項研究(J. Suez et al. Nature http://dx.doi.org/10.1038/nature13793; 2014),糖精等糖替代品可能透過作用於人體腸道中的細菌來加重這些代謝紊亂。此前有較小的研究聲稱,人造甜味劑的使用與代謝紊亂的發生之間存在關聯。這是第一項表明甜味劑可能正在加劇代謝疾病,並且這可能透過腸道微生物群(人類腸道中多樣的細菌群落)發生的研究。“這與直覺相反——沒有人預料到它,因為他們從未想到要研究它,”紐約大學的微生物學家馬丁·布拉澤說。
這些發現可能會給食品行業帶來麻煩。根據馬薩諸塞州韋爾斯利的市場研究公司BCC Research的資料,人造甜味劑市場正在蓬勃發展。監管機構,包括跟蹤食品新增劑(包括人造甜味劑)安全性的機構,尚未發現其與代謝紊亂的聯絡。為了回應最新的發現,義大利帕爾馬的歐洲食品安全域性(EFSA)發言人斯蒂芬·帕加尼表示,與所有新資料一樣,該機構“將在適當時候決定是否應將這些資料提交給專家小組進行審查”。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 訂閱來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透過購買訂閱,您將有助於確保有關塑造當今世界的新發現和想法的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由以色列雷霍沃特魏茨曼科學研究所的埃蘭·埃利納夫領導的一個團隊給小鼠餵食各種甜味劑——糖精、三氯蔗糖和阿斯巴甜——發現11周後,這些動物表現出葡萄糖不耐受,這是代謝紊亂傾向的標誌。
為了模擬患有這些疾病的不同風險的人的真實情況,該團隊給一些小鼠餵食正常飲食,另一些小鼠餵食高脂肪飲食,並在它們的水中加入葡萄糖或葡萄糖和其中一種甜味劑糖精。與僅餵食葡萄糖的小鼠相比,餵食糖精的小鼠出現明顯的葡萄糖不耐受。但是,當給動物服用抗生素以殺死它們的腸道細菌時,葡萄糖不耐受被阻止了。當研究人員將葡萄糖不耐受的餵食糖精的小鼠的糞便移植到經過培育的無菌腸道的小鼠腸道中時,這些小鼠也變得葡萄糖不耐受,這表明糖精正在導致微生物群變得不健康。
埃利納夫的團隊還使用了以色列正在進行的一項臨床營養研究的資料,該研究招募了近 400 人。研究人員注意到,代謝紊亂的臨床跡象(例如體重增加或葡萄糖代謝效率降低)與人造甜味劑的攝入之間存在相關性。
但“這有點像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問題,”埃利納夫說。“如果你體重增加,你更有可能轉向減肥食品。這並不一定意味著減肥食品導致你體重增加。”
因此,他的團隊招募了七名通常不使用人造甜味劑的精瘦健康的志願者,進行了一項小型前瞻性研究。受試者在一週內食用了最大可接受劑量的人造甜味劑。四人變得葡萄糖不耐受,他們的腸道微生物群向已知與代謝疾病易感性相關的平衡轉變,但其他三人似乎對糖精的影響具有抵抗力。“這突出了個性化營養的重要性——並非每個人都一樣,”埃利納夫說。
他尚未提出人造甜味劑對微生物群作用的機制。但是,布拉澤說,瞭解這些化合物如何在腸道中的某些物種上起作用可能會“啟發我們開發新的代謝疾病治療方法”。
EFSA飲食產品、營養和過敏小組的營養學家兼副主席約蘭達·桑斯表示,現在下定論還為時過早。她指出,代謝紊亂有很多原因,而且這項研究規模很小。
本文經許可轉載,並於2014年9月17日首次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