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約2.5億年前,在二疊紀末期,地球上的生命在有史以來最具破壞性的大滅絕中幾乎完全消失。然而,儘管該事件規模巨大(近70%的陸地物種和95%的海洋物種消失),但其原因一直難以確定。與大約6500萬年前導致恐龍滅絕的事件不同,二疊紀危機所體現的生物和環境變化似乎是逐漸展開的。因此,大多數地球科學家傾向於氣候和海平面波動、海洋中氧氣供應減少以及嚴重的火山活動等情景。
然而,最近的跡象表明,二疊紀滅絕的速度遠比之前認為的要快得多。今年早些時候,研究人員報告在二疊紀岩石中檢測到來自地外分子的訊號,這些分子很可能是由小行星或彗星帶來的。現在,發表在9月號《地質學》雜誌上的研究結果進一步支援了這樣的觀點,即像隨後的恐龍滅絕一樣,二疊紀大災難也是由地外撞擊造成的。
日本東北大學的甲斐邦夫 (Kunio Kaiho) 及其同事報告說,對中國南方二疊紀晚期沉積物的地球化學和古生物學分析表明,在二疊紀末期,一顆小行星或彗星撞擊了海洋。他們認為,這次碰撞導致大量硫從地幔釋放到海洋-大氣系統中,進而導致氧氣消耗和強酸雨。
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訂閱來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關於塑造我們今天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瞭解這一事件的原因非常重要,因為它代表了規模最大的大滅絕,並導致了地球上近期[生命]的起源,”甲斐評論道。“我們希望闡明不同地點二疊紀末期大滅絕的古環境變化和原因,以及過去5億年間發生的其他大滅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