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NASA/錢德拉X射線天文臺 |
大規模滅絕這個詞通常會讓人聯想到小行星撞擊和火山活動等潛在的罪魁禍首。但新的研究表明,在兩百萬年前,在更新世和上新世交界處發生的海洋生物大規模死亡事件中,罪魁禍首是另一種現象。根據發表在2月25日出版的《物理評論快報》雜誌上的一份報告,來自附近超新星爆發的宇宙射線可能導致了這些動物的滅絕。
對於這場導致大量軟體動物死亡的滅絕事件,傳統的解釋傾向於巴拿馬地峽的出現或北半球冰川作用引起的氣候變冷。但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的納西索·貝尼特斯 (Narciso Benítez) 及其同事對我們銀河系附近的星團,即天蠍-半人馬座星協進行了分析,得出了不同的結論。他們確定,在過去的1100萬年裡,天蠍-半人馬座星協產生了20次超新星爆發——垂死恆星的絕唱。該團隊提出,其中一次爆發發生在約兩百萬年前,並且距離地球足夠近,其宇宙射線足以催化大規模破壞臭氧層。他們說,由此導致的來自太陽的有害紫外線輻射增加,可能殺死了軟體動物賴以生存的海洋浮游生物。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今天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超新星爆發導致大規模滅絕的假設已經在學術界流傳了四十多年,但這項新研究可能提出了迄今為止最強有力的論據。貝尼特斯和他的合著者指出,下一步將是更精確地確定每次超新星爆發發生的時間和距離。他們寫道:“預計對生物圈產生最強烈影響的[超新星]與更新世-上新世滅絕之間的時間巧合,將有力地支援這兩個事件之間存在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