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表明,大規模滅絕後的復甦只能以如此快的速度進行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業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業 訂閱。 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產出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具有影響力的報道。


在過去的五億年中,地球上發生的多次重大滅絕事件的確切原因仍然存在爭議。 有些似乎是緩慢發生的,歷時數十萬年,而另一些似乎是相對突然發生的,發生在諸如小行星撞擊等災難性事件之後。 現在,發表在最新一期《自然》雜誌上的一項新研究表明,無論滅絕發生的速度有多快,進化過程設定的速度限制都會限制復甦的速度以及隨後的生命多樣化。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詹姆斯·基爾希納在分析了一個收錄了過去 5.3 億年海洋動物化石的科和屬的資料庫後得出了這一結論。 透過檢查新生物出現和消失的速率模式,他確定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滅絕率和多樣化率以相似的方式變化。 然而,在短時間內,多樣化率顯示出較小的變異性——它們不會因滅絕的快速爆發而加速。“似乎存在生物機制來限制新生物的多樣化,並控制哪些生物能夠成功存活下來,”他指出。“滅絕後生物多樣性的恢復速度很慢。”

基爾希納提出,這些速度限制的出現是因為滅絕不僅消除了物種,還消除了它們的生態位——它們在生態系統中扮演的角色。“滅絕不像從棋盤上敲掉棋子,空方格已經準備好讓你放下新棋子,”他解釋道。“滅絕更像是推倒紙牌屋。 只有在你重建房屋結構時,你才有地方放置新紙牌。” 雖然這項研究表明,在一個正在恢復的生態系統中佔據生態位對於生物的成功至關重要,但基爾希納警告說,控制這一過程速度的因素仍然不清楚。 然而,他斷言,“如果我們大幅減少地球上的生物多樣性,我們就不能指望生物圈會迅速恢復。 它不會那樣做。”

© .